秦岭南坡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秦岭南坡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秦岭南坡 红桦林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地形因子 林分因子
【摘要】:以秦岭南坡红桦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地调查法获得林分、地形、土壤相关数据,分析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分异特征及其与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秦岭南坡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总体均值为(69.02±12.90)t/hm2,原始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为(76.21±10.83)t/hm2,次生红桦林为(65.24±12.32)t/hm2,原始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比次生红桦林高16.81%,t-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林区间,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地形因子看,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坡位和坡向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而海拔和坡度对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海拔、林龄、乔木生物量和草本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坡度和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四个主成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85.62%,海拔、坡度、林分密度和郁闭度是影响秦岭南坡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利用海拔、坡度、林龄、林分密度、乔木生物量和草本生物量估算红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模型:SOCD=0.015E-0.332G-0.026FD+0.304SA+0.105BA+21.673BH+36.358。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秦岭南坡 红桦林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地形因子 林分因子
【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204502)
【分类号】:S714.2
【正文快照】: 全球尺度上的研究表明,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提高土壤碳库储量估算的准确性,对正确评价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碳循环以及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5]。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碳吸收汇[6]。森林植被碳储量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步峰;潘永军;史欣;肖以华;徐猛;;广州市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生态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 解宪丽,孙波,周慧珍,李忠佩;不同植被下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储量与影响因子[J];土壤学报;2004年05期
3 侯琳;雷瑞德;王得祥;赵辉;;秦岭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丽;戴万宏;;土壤养分剖面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姜小萍;王庶;;西宁北山土壤性质与植被关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3 李金全;王晶;曾文静;郭利成;李熙波;;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4 耿玉清;余新晓;岳永杰;李金海;张国桢;刘松;;北京山地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Active organic carbon pool of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 soil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9年04期
6 陈亮中;谢宝元;肖文发;黄志霖;;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7 杨晓梅;程积民;孟蕾;韩娟娟;范文娟;;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土壤有机碳库研究[J];草业科学;2010年02期
8 侯钰荣;安沙舟;;生境和地形对伊犁绢蒿土壤养分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0年12期
9 王超;张景群;苏印泉;张玉宏;;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幼林碳密度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张家来;袁传武;孙亮;郑兰英;林冬荣;张华;涂文海;;碳汇林的计量与监测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3 张一平;游广永;沙丽清;刘玉洪;巩合德;罗尤勇;;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土壤温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陶由之;杨刚;;彭州市水田土壤有机质近25年时空变异特征[A];四川省地质学会核资源与核勘查工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钰荣;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素青;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与自适应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7 刘楠;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陈先江;黄土高原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呼吸与有机碳贮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杨靖民;利用模型对黑土条件下玉米生长和土壤碳氮循环的模拟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妮;过火后森林土壤黑碳的分布格局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王超;黄土高原不同林龄毛白杨人工林碳密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谭胡燕;嘉陵江源头主要森林群落结构及其土壤特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巧红;永春县森林乔木层碳储量特征动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韩娟娟;子午岭辽东栎林碳储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杨晓梅;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7 袁杰;秦岭火地塘林区粗木质残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沈彪;秦岭中段南坡油松林和锐齿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琼芳;陕西松类林土壤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辛文杰;千阳县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2 侯琳,雷瑞德,康博文,王得祥;黄龙山林区油松林封育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7期
3 彭少麟,李跃林,任海,赵平;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4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5 田英姿,李友明;TOC(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原理及应用[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6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1期
7 吴建国,张小全,王彦辉,徐德应;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2年04期
8 李跃林,彭少麟,赵平,任海,李志安;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9 徐德应;人类经营活动对森林土壤碳的影响[J];世界林业研究;1994年05期
10 侯琳,彭鸿,陈晓荣,朱晓绒;分层抽样法在路基水土流失监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志军,,郭俊理;太白山红桦林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4年03期
2 傅志军;太白山红桦林的排序[J];西北植物学报;1995年04期
3 任坚毅;林s
本文编号:1117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11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