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摘要】: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还不明确,且当前的研究较少地关注复合地形因子,对两者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强度的对比研究也较少。以南宁市高峰林场中的桉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区,采用条件拉丁超立方抽样法布设采样点,通过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和计算得到地形因子的指标;采用线性回归和回归树分别建立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地形因子的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0—50 cm和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分别为2.8、7.7、10.9 kg/m2,属于中等水平;仅坡度在0.05显著性水平上与表层和全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相关,总体而言,简单地形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性普遍好于复合地形因子;随着土壤层次厚度的增加,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解释能力都提升;回归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大小顺序为:回归树全变量多元线性回归逐步线性回归,因此,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线性关系强。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广西林科院;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41201216)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 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S714
【正文快照】: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sun_xiaolin@yahoo.com土壤是陆地最大的有机碳库[1],其中,森林土壤约占70%[2]。桉树是我国乃至世界主要的人工森林树种之一,在广西的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3]。然而,桉树的大面积人工种植引发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争议[4-6]。土壤有机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李忠,孙波,赵其国;我国东部土壤有机碳的密度和储量[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6期
3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陈亮中;肖文发;唐万鹏;潘磊;史玉虎;;三峡库区几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研究[J];林业科学;2007年04期
5 陈步峰;潘永军;史欣;肖以华;徐猛;;广州市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生态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胡慧蓉;马焕成;罗承德;胡庭兴;;森林土壤有机碳分组及其测定方法[J];土壤通报;2010年04期
7 张苏峻;黎艳明;周毅;苏志尧;;粤西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8 于东升;史学正;孙维侠;王洪杰;刘庆花;赵永存;;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9 李晓阳;任丽华;刘亚东;;旱地小麦土壤有机碳变化及最佳取样方法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年01期
10 张兴锐;许中旗;纪晓林;贾彦龙;黄选瑞;卢金平;张劲松;;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2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任华东;吴昌广;李生;姚小华;;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有机碳 库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许信旺;潘根兴;;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田玉强;欧阳华;宋明华;周才平;胡启武;;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分布特征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余林;熊彩云;肖复明;徐海宁;曾伟;熊振宇;;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川西亚高山不同阶段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初步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3 郭胜利;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4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窦晓琳;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向业凤;黄龙山林区林地开垦和弃耕地造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郭建明;井冈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子[D];南昌大学;2011年
4 黄灵玉;广东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5 郭晓伟;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规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黄中秋;浙江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7 易明波;大沟流域主要植被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马玉红;黄土区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9 姜广争;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差异性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10 刘世梁;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225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22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