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养分的差异性及其空间预测方法
本文关键词: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养分的差异性及其空间预测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养分 植被类型 空间预测 克里金 回归模型
【摘要】:植被类型制约着土壤结构和元素的异质化过程,致使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本文研究了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养分(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机质SOM)含量分布的差异性,分析比较了普通克里金、回归模型、基于植被类型的回归模型对土壤养分预测的精度.结果表明:TN、TK、SOM与植被类型显著相关(P0.05),TP与植被类型无显著相关(P=0.390),且TN和SOM在灌木林与耕地之间的差异性显著,TK在乔木林与灌草丛、灌木林与耕地、灌草丛与耕地间的含量差异皆显著;非连续的典型喀斯特小流域地形因子空间异质性较高,基于各样点间真实地形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精度优于基于已知点和预测点位置信息的普通克里金预测方法,且基于植被类型的回归预测模型提高了TN的预测精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5CB452703) 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项目(KFJ-EW-STS-092)资助~~
【分类号】:S158
【正文快照】: 本文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5CB452703)和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项目(KFJ-EW-STS-092)资助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2015CB452703)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Network Initiative of C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涛;杨小波;李东海;吴庆书;曹士伟;孙波;;海南万宁神州半岛自然植被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8年02期
2 刘世梁;刘琦;王聪;杨珏婕;邓丽;;道路建设对区域植被类型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5期
3 乔秉钧;寇有观;;浙江省山地丘陵区植被类型在遥感影象中的解译[J];中国草原;1983年02期
4 徐孟奇;;岳阳市植被类型与区划[J];湖南林业科技;1988年01期
5 黄承标;韦炳二;黎洁娟;;广西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1年05期
6 张辑;刘晓英;;阳泉市王母垴山植被类型及组成特征调查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年20期
7 程积民;;程儿山植被类型及生产力的调查研究[J];宁夏农业科技;1985年04期
8 谷奉天;鲁北的贝沙岗与贝沙植被类型[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0年03期
9 刘千枝;景电灌区植被类型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J];甘肃林业科技;1997年03期
10 段富强;张旭;李清红;;海原县南华山植被类型调查[J];宁夏林业通讯;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贤明;王巍;华日刚;黄远超;欧阳彦如;;河南省连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的研究[A];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2 陈灵芝;;中国植被类型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李良厚;范定臣;王晶;;太行山南段石灰岩低山区植被类型布局优化研究[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高贤明;王巍;李庆康;马克平;陈灵芝;;中国暖温带中部山区主要自然植被类型[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彭代亮;刘良云;胡勇;刘玲玲;;基于GIMMS NDVI的亚欧大陆FPAR反演[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6 杨华;杜国坚;陈卓梅;程诗明;陈友吾;;天荒坪镇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A];浙江省第三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国明;;舟山海岛典型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特征[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8 雷泽勇;刘心玲;周凤艳;王国臣;;章古台沙地主要植被类型下地被物特征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铁铮;青年生态学家方精云当选中科院院士[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2 李晓丽 贾达明;退耕后 还林还是还草?[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王锦慧;首都屏障大海陀[N];中国环境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付晓莉;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水、碳、氮、磷分布及有关过程对植被类型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2 卜晓莉;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表征及降解[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丽平;陕西省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石文静;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对土壤磷组分及矿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3 高原;基于遥感的新疆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邓伯臣;华西雨屏区几种典型农林植被土壤的水肥保持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陈雨鸥;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多样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路莉;秦巴山区植被类型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吴雪仙;嘉陵江上游低山暴雨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氮循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8 曾月娥;砒砂岩区典型地域植被类型空间配置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9 程永珍;川北低山暴雨区三种植被类型磷循环特征的比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10 李民义;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及土壤水文物理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29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229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