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1 10:30

  本文关键词:喀斯特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喀斯特 植被恢复 丛枝菌根真菌 物种多样性


【摘要】:选择贵州花江、织金、花溪3个典型喀斯特地段的不同恢复阶段(乔木、灌木和草本)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为研究对象,基于AMF孢子的形态鉴定,计算AMF孢子密度、分离频度、物种丰度、重要值、物种均匀度指数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研究喀斯特不同恢复阶段土壤AMF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采样地段共分离AMF菌种4目8科10属68种,其中球囊霉属(Glomus)数量最大达35种,其次是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为17种,巨孢囊霉属(Gig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及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各1种;不同采样地段各植被恢复阶段的优势种不同,所有样地中层状球囊霉Glomus lamellosum具有最大的相对丰度、分离频度和重要值;AMF种分类水平上,花江样地不同恢复阶段AMF丰度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织金样地为灌木草本乔木,花溪样地为灌木乔木草本;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AMF均匀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在花江和织金多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花溪样地Shannon-Wineer指数则是灌木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阶段。研究表明,喀斯特土壤中因异质生境条件的差异AMF菌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差异。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204,31360106,3166015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5BAD09B01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303) 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黔科合NY[2014]3029号) 贵州省重大专项课题(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2】6001) 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黔科合人字2013(10))
【分类号】:S714.3
【正文快照】: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根系外延菌丝依赖植物碳水化合物生长并交换土壤养分供给植物利用实现互利共生,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mycorrhizal fungi,AMF)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菌根类型,在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养分吸收[1]、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2-3]方面具有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经华;;对浙江一些喀斯特地塌陷原因的分析[J];科技通报;1987年05期

2 冉景丞;茂兰-喀斯特生态的模板[J];人与生物圈;2005年02期

3 彭建,杨明德;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水土流失状态分析[J];山地学报;2001年06期

4 冉景丞;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2年06期

5 宋林华;一部喀斯特的重要之作——评卢耀如的《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岩溶;2004年01期

6 方业星;胡宝清;严志强;;喀斯特地区发展潜力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助喀斯特研究走向世界[J];中国科学基金;2008年05期

8 魏克和;;对新安江高岭、方村一带喀斯特现象的一些认识[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07期

9 Н.А.格沃兹捷茨基;И.И.尼科拉耶夫;Д.С.索科洛夫;孙昌淑;;评Д.В.雷日科夫著“喀斯特的性质及其发育的基本规律(以乌拉尔为例)”一书[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年07期

10 ;在石灰岩喀斯特地区修建水库的一些经验[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在柒;乙引;;喀斯特适生植物及其喀斯特异质环境的相关诌议[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黄乘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野生动植物保护[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赖承华;;喀斯特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试验与马克思主义[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4 翠张玲;熊康宁;任晓冬;巍鹏;;喀斯特峰林盆地庭园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示范区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吴平;;关于喀斯特地区房地产开发所产生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6 王德光;胡宝清;覃开贤;;复杂性科学在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研究中的应用[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何梅;朱立;孙超;;贵州喀斯特适生药用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8 杨胜天;王冰;王玉娟;;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A];全国第二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邹细霞;杜芳娟;;喀斯特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共建模式设计——以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和羊昌洞生态农业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10 刘占明;胡宝清;;基于分形理论的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分析——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信;喀斯特地区土壤“长”得慢一厘米至少需要两千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李才武;中国喀斯特公园[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3 秦亚洲;中国喀斯特地区:“长出”1厘米土,要成千上万年[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记者 刘志强;喀斯特荒山变绿岭[N];科技日报;2001年

5 张晓峰;从专家观点看喀斯特旅游的发展[N];毕节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闯出喀斯特地区发展新路[N];农民日报;2012年

7 陈栋 阎国庭;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高招[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来洁;喀斯特地区实现生态与脱贫双赢[N];经济日报;2012年

9 吴承旺;人类活动与喀斯特生态[N];贵州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才武 特约记者 林元顺;用“喀斯特”为区域经济造势[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扬;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王秀峰;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春;基于稳定同位素和水化学的喀斯特小流域降雨径流响应规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锋;亚喀斯特地区景观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探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廖银锋;喀斯特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良鲜;喀斯特地区参与式农村发展模式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5 罗平;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6 戴礼洪;喀斯特植物系统变化对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及评价[D];贵州大学;2006年

7 张霞;重庆市喀斯特地区聚落分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2年

8 杨坡;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尹璐;乌江/沅江流域土壤有机碳的丢失[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40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240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e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