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氧化亚氮释放通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氧化亚氮释放通量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间伐 马尾松人工林 N_2O释放通量 反硝化酶 活性氮
【摘要】:本研究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实施不同间伐强度9年后的29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讨了不同间伐强度(对照CK:0%;弱度LIT约:25%;中度MIT约:45%;强度HIT约:65%)下的土壤氧化亚氮(N_2O)释放通量及活性氮库和反硝化酶活性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研究表明:(1)马尾松人工林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在生长季中期(7、8月份)出现排放峰值,释放通量达到377.231 ug·m-2·h-1,生长季末期(9、10月份)生长季初期(4、5、6月份)非生长季(11、12、1月份),释放通量依次为150.498 ug·m-2·h-1、51.803 ug·m-2·h-1、12.170 ug·m-2·h-1。间伐对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有一定的影响。与对照样地相比,弱度间伐和中度间伐分别降低了N_2O释放量的51.49%和40.41%;强度间伐则增加了N_2O的释放通量,是对照地的2倍左右。N_2O年平均释放通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表现为:强度间伐(255.042 ug·m-2·h-1)对照样地(124.223 ug·m-2·h-1)中度间伐(74.208 ug·m-2·h-1)弱度间伐(60.135 ug·m-2·h-1);年释放总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表现为:强度间伐(18.878 kg·hm-2)对照样地(9.351kg·hm-2)中度间伐(5.572 kg·hm-2)弱度间伐(4.536 kg·hm-2)。(2)间伐对土壤的活性氮组分影响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年平均水平上,与对照样地相比,强度间伐会显著(P0.05)降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DON)含量;各种间伐强度均显著(P0.05)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含量,中度间伐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提高70%以上;弱度和强度间伐显著(P0.05)增加土壤的铵态氮含量,中度间伐土壤的铵态氮含量显著(P0.05)降低;各种间伐强度均显著(P0.05)降低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土壤反硝化酶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因季节而异。春季,三种间伐强度均显著(P0.05)降低了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R)的活性,显著(P0.05)提高了羟胺还原酶(Hydroxylamine reductase,HyR)的活性;夏季和秋季,间伐显著(P0.05)提高了NR和NiR的活性,降低了HyR的活性,中度间伐的NR和NIR活性最高;冬季,间伐对反硝化酶的影响无明显规律。(3)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与0-5cm土壤温度(T5)、0-10cm土壤含水率(Swc10)及有效氮(NH4+-N和NO3--N)含量显著相关(P0.05),与T5、Swc10、NH4+-N正相关,与NO3--N负相关。反硝化酶对N_2O的生成过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N_2O在生长季的中期和末期主要以硝化作用生成释放为主。强度间伐在生长季的三个时期均提高了硝化作用强度,因而提高了N_2O的释放通量;弱度和中度间伐在初期降低了反硝化作用强度,中期和末期,降低了硝化作用强度,从而降低了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非生长季温度为N_2O释放的限制因子,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综上所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作为N_2O的排放源,弱度和中度间伐能有效降低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为减少N_2O的排放,对2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实施25%的间伐强度较为适宜。在以后的森林经营过程中,实施适当的间伐强度尤为重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云;邓湘雯;雷相东;赵仲辉;项文化;闫文德;;不同生长阶段马尾松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3年05期
2 张明;;岩性和土壤对黔中地区马尾松生长的影响[J];贵州农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3 张旭东,薛明华,许军;安徽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分配格局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01期
4 莫江明,郁梦德,孔国辉;鼎湖山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7年04期
5 黄莉;吴福忠;杨万勤;宋会兴;陈良华;谭波;苟小林;李志萍;;炼山及遮阳网覆盖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年02期
6 王燕,戈峰,李镇宇;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变化的时空动态[J];生态学报;2001年08期
7 杨会侠;汪思龙;范冰;张伟东;韦翠娥;;马尾松人工林发育过程中的养分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8 杨青;张一;周志春;马雪红;刘伟宏;丰忠平;;异质低磷胁迫下马尾松家系根构型和磷效率的遗传变异[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12期
9 杜虎;宋同清;曾馥平;温远光;彭晚霞;;桂东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2期
10 黄承标,梁宏温;桂东南地区马尾松工程幼林郁闭过程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志春;泰国峰;王章荣;陈天华;;马尾松制桨材材性的遗传变异及其改良的若干问题[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2 刘强;;杉木、马尾松和米槠人工林有机碳储量及垂直分布特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谌红辉;丁贵杰;许基煌;温恒辉;;马尾松造林密度对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温佐吾;;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林分生长影响的定量分析与预测[A];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5 《全国马尾松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协作组;王章荣;陈天华;;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建立技术的研究[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6 张义昌;刘凡弟;;马尾松种子园建立技术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7 张明慧;;马尾松改良1.5代种子园营建技术与现状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省林科院研究员 唐效蓉;抚育间伐马尾松 促长提质又增效[N];湖南科技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徐占升;农业专家传授种养技巧[N];福建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爱仙;马尾松人工林健康评价及生态恢复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2 谌红辉;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季孔庶;马尾松扦插繁殖与矿质营养的生理遗传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1996年
4 杨青;马尾松感知异质低磷胁迫的根构型和磷效率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5 杨章旗;马尾松材性与产脂性状遗传改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黄家荣;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周志春;马尾松优质纸材选择及其生态遗传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0年
8 谢善高;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刘青华;马尾松生长与材性的遗传变异、基因作用方式及环境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10 王霞;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初期效果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金珠;马尾松经营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2 简才源;马尾松幼苗水肥需求规律与定量调控方案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3 唐静;保留母树数对马尾松天然更新及群落结构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5年
4 陈婷敬;6个马尾松优良种源的生长及养分吸收[D];贵州大学;2015年
5 姚世雄;基于组件GIS的马尾松收获预估专家系统构建[D];贵州大学;2015年
6 陈广财;高峰林场马尾松产脂量影响因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7 邓平;马尾松人工林植被生物量及碳密度特征[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郭挺;川南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9 王燕;川南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黄莉;炼山和遮阳网覆盖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58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258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