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FA技术林地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PLFA技术林地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分析
【摘要】:为从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角度评价不同植被的生态恢复效应,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选择天然次生林及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等典型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表层(0-10cm) 10-20ccm 20-40cm 及 40-6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和分布有很大差异,共测得共同的PLFA27种。微生物PLFA总含量天然次生林刺槐林油松林荒草地。土壤磷脂脂肪酸百分比分布统一,16:0(细菌)和18:1ω9c、18:1ω9t(真菌)三种PLFA在4种植被土壤含量最高。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菌群差异明显:细菌PLFA含量在4个样地中的差异显著,且与PLFA总含量表现一致,为天然次生林刺槐林油松林荒草地;而真菌PLFA与细菌PLFA含量变化明显不同,油松林和刺槐林真菌PLFA含量接近,而与天然次生林和荒草地有明显差异,2种人工林中真菌的比例与荒草地相比明显降低;革兰氏阳性菌(G+)与革兰氏阴性菌(G-)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2)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在不同植被均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表层和10-20cm土层集中了70%以上的土壤微生物,20cm以下土壤微生物含量趋于稳定,天然次生林20cm以下土壤微生物含量下降最缓慢。(3)不同植被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最为丰富,均匀程度更大,刺槐林与其相似;荒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标最低,与3种林地土壤相比差异明显。(4)土壤养分因子与土壤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和细菌/真菌(B/F)的相关系数不同土壤层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对于评价不同植被对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a Sequence of Copper-Polluted Soils[J];Pedosphere;2011年02期
2 闫浩;黄懿梅;蒋跃利;赵彤;;宁南山区两种灌木林土壤矿化过程中PLFA指纹季节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8期
3 张秋芳;刘波;林营志;史怀;杨述省;周先冶;;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4 H. G. DIAB;F. J. LOUWS;J. P. MUELLER;N. CREAMER;M. BELL;M. G. WAGGER;;Respons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to Agricultural Deintensification[J];Pedosphere;2005年04期
5 文倩;林启美;赵小蓉;李贵桐;赵沛一;;北方农牧交错带林地、耕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PLFA分析[J];土壤学报;2008年02期
6 陈晓娟;吴小红;刘守龙;袁红朝;李苗苗;朱捍华;葛体达;童成立;吴金水;;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群落结构特性分析:基于PLFA和MicroResp~(TM)方法[J];环境科学;2013年06期
7 赵帅;张静妮;赖欣;杨殿林;赵建宁;李刚;邹雨坤;;放牧与围栏内蒙古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PLFA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6期
8 刘琨毅;陈帅;郑佳;黄钧;张宿义;易彬;周荣清;;基于PLFA指纹图谱表征浓香型酒糟醅微生物群落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6期
9 张瑞娟;李华;林勤保;张强;郜春花;;土壤微生物群落表征中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10 喻曼;曾光明;陈耀宁;郁红艳;黄丹莲;陈芙蓉;;PLFA法研究稻草固态发酵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J];环境科学;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顾挺;戴沈艳;钟文辉;申卫收;;长期施肥对种玉米红壤微生物PLFA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薛凯;齐鸿雁;张洪勋;;应用PLFA方法比较分析我国农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信息[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3 顾海萍;汪海珍;吴建军;徐建明;;PLFA方法应用于土壤中大肠杆菌O157:H7鉴定的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The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to Abiotic Stress Imposed by Excess Copper[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永山;范巧兰;陈耕;陈萍;;利用PLFA方法研究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薛凯;罗海峰;齐鸿雁;张洪勋;;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汞对黑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愉萍;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海燕;基于PLFA技术林地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李范;磷脂脂肪酸(PLFA)鉴定系统的功能拓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郑智;水分、pH和秸秆对滨海盐土微生物多样性和PLFA组成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4年
4 李仁义;粘土矿物和铁氧化物对两种地带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徐婷婷;长期施肥对土壤产甲烷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63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263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