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苏北旱地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苏北旱地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 数据库 DNDC(Denitr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模型 苏北旱地 固碳潜力 固碳速率
【摘要】:旱地占我国农田面积的70%以上,明确它未来不同时段的固碳速率和潜力对于制定中国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清单及各个时期"固碳减排"政策皆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属于黄淮海平原一部分的江苏省北部(简称"苏北地区")29个县(市)旱地为研究区,以最新建立的1∶50 000高精度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Denitrification and Decomposition)估算了该地区2011─2040年(30 a)、2011─2070年(60 a)和2011─2100年(90 a)3个时段的固碳速率和潜力。结果表明,苏北地区393多万平方公顷旱地在未来30、60和90 a的固碳总量分别为43.18、69.40和88.91 Tg;年均固碳速率分别为367、295和252 kg·hm~(-2)。其中,潮土和紫色土的固碳速率最大,各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量一般在300 kg·hm~(-2)以上,而石质土和石灰土固碳速率最小,各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量一般在200 kg·hm~(-2)以下。从空间分布来看,地处北部的灌南县固碳速率最大,各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量均超过330 kg·hm-2;而中部的盱眙县固碳速率最小,各个时段的年均固碳量均低于250 kg·hm~(-2)。总体来看,苏北旱地不同土类和各个县(市)的未来固碳速率和潜力差异很大。因此,今后针对该地区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行政单元制定适宜的固碳减排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126)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01154) 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计划基金(JA13093)
【分类号】:S154.1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王光翔,张黎明,李晓迪,于东升,史学正,邢世和,陈翰阅.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苏北旱地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3):422-431.WANG Guangxiang,ZHANG Liming,LI Xiaodi,YU Dongsheng,SHI Xuezheng,XING Shihe,CHEN Hanyue.Study of SoilOrganic Car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发侣;赵永存;史学正;于东升;徐胜祥;;基于贝叶斯推断的DNDC模型参数校正与不确定性评价研究[J];土壤学报;2014年02期
2 田康;赵永存;徐向华;黄标;孙维侠;史学正;邓文靖;;不同施肥下中国旱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基于定位试验数据的Meta分析[J];生态学报;2014年13期
3 ;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Under Uncertain Climate Change and Elevated Atmospheric CO_2[J];Pedosphere;2012年04期
4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Related Factors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J];Pedosphere;2012年03期
5 龙军;毛艳玲;张黎明;邢世和;;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05期
6 张黎明;李加加;于东升;史学正;林金石;邢世和;;不同制图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对旱地磷储量估算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11期
7 王世航;史学正;赵永存;于东升;徐胜祥;辛景树;任意;;推荐管理措施情景下黄淮海地区旱地土壤固碳潜力模拟研究——以河南省获嘉县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8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J];农村生态环境;2005年04期
9 邱建军,王立刚,唐华俊,李红,Changsheng Li;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模拟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年08期
10 张凡;李长生;;气候变化影响的黄土高原农业土壤有机碳与碳排放[J];第四纪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翔;张黎明;李晓迪;于东升;史学正;邢世和;陈翰阅;;基于高精度土壤数据库的苏北旱地固碳速率和潜力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03期
2 赵占辉;张丛志;刘昌华;蔡太义;张佳宝;;河南封丘县域农田土壤固碳速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5期
3 黄小荣;庞世龙;申文辉;侯远瑞;何峰;;广西喀斯特地区假臭草入侵群落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3期
4 宋博;穆月英;;碳汇功能的设施蔬菜生态补偿机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5 王义祥;田娜;王成己;翁伯琦;黄毅斌;;亚热带果园土壤固碳潜力估算——以永春县为例[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5年04期
6 杜章留;张庆忠;任图生;;农田土壤碳饱和机制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5年02期
7 李忠芳;唐政;娄翼来;陈金瑛;黄世海;;我国南方桂东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特征及对有机碳驱动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年03期
8 路壹;黄璜;郑华斌;姚林;贺慧;刘建霞;李静怡;;水稻生产系统固碳能力与碳足迹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作物研究;2015年03期
9 李晓迪;王淑民;张黎明;于东升;史学正;李加加;邢世和;王光翔;;土壤数据源和制图比例尺对旱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6年01期
10 冯振兴;高建华;陈莲;汪亚平;高建慧;白凤龙;;互花米草生物量变化对盐沼沉积物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黎明;林金石;史学正;于东升;;中国水稻土氮密度变异性的幅度效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2 武俊喜;程序;焦加国;肖红生;杨林章;王洪庆;张福锁;Ellis Erle C;;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耕地类型及其土壤氮磷储量的变化[J];生态学报;2010年23期
3 ;Quantific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in cropland:A model approach[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年07期
4 ;Changes in cropland topsoil organic carbon with different fertilizations under long-term agro-ecosystem experiments across mainland China[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年07期
5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n China:A mini-review[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0年07期
6 廖千家骅;颜晓元;;农业土壤氧化亚氮排放模型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7 陈晨;梁银丽;吴瑞俊;彭强;贾文燕;黄茂林;;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碳循环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4期
8 邓祥征;姜群鸥;林英志;韩健智;;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变化预测[J];地理研究;2010年01期
9 ;Storage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Phosphorus in Paddy Soils of China[J];Pedosphere;2009年06期
10 邓祥征;赵永宏;战金艳;韩建智;;农田碳汇估算模型与应用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洪涛;崔丽娟;栾军伟;李胜男;马琼芳;;湿地固碳功能与潜力[J];世界林业研究;2011年06期
2 肖厚军;秦松;何佳芳;范成五;;贵州主要作物固碳现状和潜力估算[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年02期
3 高明月;宁虎森;杨新成;卢筱莉;任耀忠;郭靖;;克拉玛依市10万亩减排林区固碳效益估算[J];南方农业学报;2012年03期
4 李忠;树种和林龄与森林固碳作用的关系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1999年01期
5 潘根兴;周萍;李恋卿;张旭辉;;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07年02期
6 范九生;郑芷青;;广州市“万亩果园”固碳制氧生态价值的估算[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7 黎玉才;;森林固碳,缓解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J];林业与生态;2011年06期
8 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郑国侠;杨宇峰;;中国近海生物固碳强度与潜力[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9 闫德仁;闫婷;;内蒙古森林固碳动态变化[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10 李珂;张洪勋;;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作用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闫德仁;;内蒙古森林固碳动态变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丽勉;秦俊;高凯;黄娟;胡永红;;室内植物的固碳放氧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建军;康永祥;马长欣;姚正阳;;陕西省森林固碳增汇功能评估[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芮雯奕;李玉娥;路明;张卫建;;保护性耕作下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效应估算及其政府补贴策略[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5 ;第11章 森林的固碳功能与全球温暖化[A];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C];2002年
6 徐明岗;张文菊;张会民;段英华;丛日环;;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固碳与增产协同效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9 吴南;王雪岚;;城市规划中的减碳和固碳策略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长青;近50年森林固碳量呈增加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刘飞 郭鹏;我国探索土壤固碳途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铁铮 吴江梅;固碳:加拿大林业的新目标[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4 战金成 宁振国;棕壤固碳机制试验研究助力碳减排[N];中国矿业报;2010年
5 首席记者 乔雪峰;我区森林固碳功能 全国排名第三[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6 本报记者 甘勃 付丽丽 实习生 吴琼;在危机中寻找契机[N];大众科技报;2009年
7 记者 晓勇 实习生 韩嘉;我区固碳资源价值超300亿[N];西藏日报(汉);2013年
8 通讯员 贾庆宇 何军;沈阳大气所科研项目获自然基金资助[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记者 吴清泉;我省生物固碳项目获法国开发署贷款[N];云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赵侠;陕西植被固碳量10年增长15%[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芮雯奕;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郑国侠;南黄海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与污染物胁迫下海水碳源/汇格局的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4 张治军;广西造林再造林固碳成本效益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5 李刚;中国南海浮游植物光合固碳与阳光紫外辐射关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6 于洋;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人工防护林固碳功能[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7 孙文娟;中国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对稻麦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蕾;黄河口湿地芦苇生物量与固碳量高分辨率遥感估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党珍珍;黄土高原人工与天然植被恢复下土壤固碳特征及其影响机理[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超;陕西省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及潜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高小龙;有机物料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固碳特征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金梦;基于系统动力学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有机蔬菜病害预测模型及固碳量估算模型[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郑中华;上海绿化树种固碳耗水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娇;浙北地区平原绿化30个树种光合固碳特征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董延梅;杭州花港观鱼公园57种园林树木固碳效益测算及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9 于海春;内蒙古退化土地人工林固碳增汇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10 王伟峰;基于FORECAST模型的楠木人工林固碳量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86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286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