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难点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难点、成因与对策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6卷第1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6 No.1 2005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Feb.2005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难点、成因与对策思考
周中林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1)
摘 要:改革开放25年(1978—2003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
比较差距很大,主要存在创新主体缺乏,应用需求不旺,农产品出口技术壁垒难破的三大难点和资源、资金、体制和观念四大制约因素。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概括提出了“以国家农业科技机构为先导、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化为骨干、农业科技创新专业队伍和农民科技示范户为主力,系统集成创新农业大循环经济技术为核心技术”的中国特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相应政策措施: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培育农业技术创新新型主体、建立新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体系,突破资金制约;完善强化农业技术创新保障体系,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环境。
关 健 词:农业技术创新;难点;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5)01-0017-06
一、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现状和走势
(一)总体评价
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经济过程,它包括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农艺和农产品加工新工艺,采用新的要素组合,创立新的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市场,实现新价值和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其实质就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就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弱的实现标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性的关键作用。
评价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和作用的大小,虽然要考虑技术手段、技术措施、技术结构的改善和技术技能、技术效率的提高,但这些都不是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衡量农业技术创新目标实现主要看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综合生产率、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水平的高低和农业科技进步对这些指标贡献率的大小,以及纯收入费用率增长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度。根据历年统计资料和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3年),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能
收稿日期:2004-12-10
基金项目:湖南省农业厅农业科学技术计划 作者简介:周中林(1964-),男,汉族,湖南东安人,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湖南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力的主要综合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如下(表1):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综合生产率、农业加工增值率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正比增长;纯收入费用率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反比增长,费用率增长越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长则越慢。1978—2003年25年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上升到48%,提升29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16个百分点。各项综合经济指标,2003年达到数:劳动生产率9 498元,年均递增5.7%,土地综合生产率4 114元,年均递增5.5%,农民人均纯收入2 622元,年均递增5.7%,纯收入费用率48.44元,年均递增5.7%。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各项经济综合指标速度比率在1∶4以上和1∶5以下。就是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综合生产率和农民纯收入增加4~5个百分点,这就是25年中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为实现全国总体小康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农业科技创新远远超出了对农业科技贡献率的范围,还推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占轻工业的比重达66%以上,都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杂交水稻的改良和产业化实现,不仅直接推动了粮食增产,还带动了为杂交水稻生产服务的农业生化、农业新材料行业和农业出口创汇的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农业技术的创新所带来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远远超过了农业的范围,与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息息相关。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难点、成因与对策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3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