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RUSLE模型的离子稀土矿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分析-以岭北矿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3 20:34

  本文关键词:基于RUSLE模型的离子稀土矿区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分析-以岭北矿区为例 出处:《稀土》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稀土矿区 土壤侵蚀 RUSLE 遥感


【摘要】:采用23a的多时相TM及OLI遥感影像数据,以定南县岭北稀土矿区作为研究案例,利用RULSE模型和GIS技术,通过对模型因子的合理选择,计算出矿区1990年、1999年、2008年和2013年的土壤侵蚀量。定量分析矿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及不同的稀土开采模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矿区总体侵蚀状况不太严重,但剧烈侵蚀面积较大,是矿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自1999年后,矿区土壤侵蚀状况向两级化方向发展,池浸、堆浸工艺将植被茂密的山地变成裸露地表,直接改变了矿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及植被覆盖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矿区地表侵蚀急剧变化;矿点裸露地表区是矿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在矿区总体侵蚀情况趋向好转的情况下,随着矿点规模持续扩大,矿点裸露地表区的土壤侵蚀有加剧趋势。
[Abstract]:Using the multi-temporal TM and OLI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of 23a, taking Lingbei rare earth mining area in Dingnan County as a case study, using RULSE model and GIS technology,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model factors is made. The soil erosion quantities of 1990, 1999, 2008 and 2008 were calcul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soil erosion in mining area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overall erosion situation is not very serious, the area of severe erosion is large, 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soil erosion in mining area. Since 1999, the situation of soil erosion in mining area has developed to two levels. The process of pool leaching and heap leaching has changed the land use mode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of mining area directly. To some extent, the surface erosion of mining area changes rapidly; The exposed surface area of ore spot is the most serious area of soil erosion in mining area. When the overall erosion situation of mining area tends to improve,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ore site scale, the soil erosion in the bare surface area of ore spot has a tendency to intensify.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环境与测绘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707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61093)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课题(GJJ150659)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YJ20)
【分类号】:S157.1
【正文快照】: 土壤侵蚀造成全球范围的土地退化、土壤肥力流失、河流淤积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科学(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分析方法,能实时动态、准确客观地反映土壤侵蚀时空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钦普;美国土壤侵蚀治理的历史、现状和问题[J];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2 王少军,张志;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景观形成机理[J];水土保持通报;2001年05期

3 John.W.Peterson PE;美国控制土壤侵蚀的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4 Taro Uchida,Takahisa MiZuayma,Akitsu Kimoto ,Yuko Asano;中国东南部利用铯-137观测荒坡土壤侵蚀的局限性[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5 杨胜天,朱启疆,张卫国;应用智能化遥感解译方法监测贵阳市土壤侵蚀[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6 任兆选;美国土壤侵蚀实验室马克博士来绥考察[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8期

7 ;澳大利亚对土壤侵蚀的解释[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年03期

8 ;美国对土壤侵蚀的解释[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年03期

9 ;日本的土壤侵蚀概念与法规[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年03期

10 ;土壤侵蚀[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婧;吴健生;王秀茹;郑茂坤;;深圳市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何伯干;;福建晋江流域土壤侵蚀及其危害[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3 樊哲文;黄灵光;钱海燕;方豫;;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蔡继清;任志勇;李迎春;;土壤侵蚀遥感快速调查中有关技术问题的商榷[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马为民;张剑波;田卫堂;;纹理解译标志在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的应用[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卓慕宁;李定强;吴志峰;王继增;刘平;;广东省典型地区土壤侵蚀特征及防治对策[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7 黄毅;张玉龙;曹忠杰;高云彪;蔡景平;;辽宁省土壤侵蚀的变化趋势及其防治对策[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8 双瑞;双书东;程焕玲;;河南省不同土壤侵蚀区主要侵蚀特征及防治措施与对策[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9 林敬兰;杨学震;陈明华;;基于“3S”技术的福建省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首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10 赵春华;张学兵;杨开望;史志华;王天巍;蔡崇法;丁树文;;替代能源措施对三峡地区典型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观平;东莞土壤侵蚀59平方公里[N];东莞日报;2013年

2 记者 黄峰 通讯员 肖培青;土壤侵蚀快速调查与水土保持评估方法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N];黄河报;2007年

3 记者 李锋德 李坤;辽宁全国首个完成高分辨率水土流失调查[N];中国水利报;2007年

4 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公报[N];辽宁日报;2007年

5 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于琪洋 刘孝盈 陈月红 提供;美国水土保持的措施及效果[N];中国水利报;2007年

6 马涛 陈润梅;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技术的GIS系统通过验收[N];黄河报;2007年

7 张庆华;水土流失,比想象的更严重[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黄信川 陈德刚;再造秀美山川[N];北大荒日报;2011年

9 记者 夏明 通讯员 任晓军;陕西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取得初步成效[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7年

10 访谈专家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李玉山;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课题[N];中国水利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楠楠;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地貌形态耦合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2 陈少辉;遥感影像融合在土壤侵蚀分析中的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林惠花;典型区域土壤侵蚀的地理学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洋;岷江源头区植被景观与流域土壤侵蚀的动态相关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5 华丽;“人—自然”耦合下土壤侵蚀时空演变及其防治区划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黄炎和;闽南地区的土壤侵蚀与治理[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贾丽;基于CAESAR模型的土壤侵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庞国伟;人为作用对土壤侵蚀环境影响的定量表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9 Md. Rejaur Rahman;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覆盖变换分析及土壤侵蚀风险评价的研究—从生态环境角度[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李俊杰;应用于土壤侵蚀的环境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福慧;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侵蚀治理效益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闫帅;土壤侵蚀空间估算与土地利用调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苗连朋;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植被与水沙变化响应关系模型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喻攀;基于GIS和RS的开江县土壤侵蚀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倩倩;土壤侵蚀尺度效应研究及定量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刘武林;岷江流域土壤侵蚀演变与治理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7 许小华;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的遥感监测及其环境分析[D];南昌大学;2008年

8 崔云燕;大连市土壤侵蚀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玲;基于3S技术的霍山县土壤侵蚀动态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余芬;石台县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0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420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1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