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裕尔河滨河湿地不同退耕还湿方式下土壤养分恢复特征
本文关键词: 自然修复 人工恢复 滨河湿地 土壤 乌裕尔河 出处:《湿地科学》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乌裕尔河滨河湿地退耕还湿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湿地恢复方式下,研究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的p H、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时间的增加,与人工修复方式相比,自然恢复方式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更显著;在不同植物群落中,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群落对实验区湿地的土壤养分恢复更具促进作用。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oil pH,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 of typical wetland plant communities were studied under the natural restoration and artificial restoration wetland restoration methods, taking the Wyu River riverside wetland returning to wet demonstratio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ange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returning time, the natural restoration had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soil improvement than artificial restoration. In different plant communities,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community has a more promoting effect on soil nutrient restoration in wetland.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基金】:黑龙江省林业厅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资助
【分类号】:S158
【正文快照】: 滨河湿地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过渡带,边缘效应显著,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独特,在涵养水源、蓄水调洪、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生态旅游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近年来,盲目围垦和过度放牧使得滨河湿地生态系统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惠光,张金莲,罗新湖,聂国华;伊宁市土壤养分的变化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3年06期
2 徐丽华;魏朝富;谢德体;杨伟;;土壤养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1年09期
3 王蓬;王海荣;;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4期
4 武伟,唐明华,刘洪斌;土壤养分的模糊综合评价[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余顺和,杨惠兰,郑梅玲;和静县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01年05期
6 冯锋,杨新泉,李振声;植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和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总结[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7期
7 刘长庆,王德科,王文香,桑为民;不同棚龄大棚土壤养分年度变化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年06期
8 肖洪浪,李涛,刘立超;沙漠地区麦田土壤养分运动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年01期
9 陈浮,濮励杰,曹慧,彭补拙,杨桂山,周生路;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J];土壤学报;2002年02期
10 刘洪斌,武伟,谢德体,蔡国学,李杰;江津市土壤养分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安;项建军;袁全;;分散经营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研究[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红裔;张野;赵迪;吴锡欣;;基于神经网络多模型的土壤养分肥力评价[A];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郑小佳;邓良基;张世熔;张春;黄成毅;苟曦;;川中丘陵区不同地形位置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张淑娟;王凤花;张海红;赵华民;;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8 张琳;张凤荣;吕贻忠;孔祥斌;王茹;;大城市郊区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变化趋势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9 李鑫鑫;王学奎;王沫;涂代群;牟来明;徐泽刚;宋慧洁;;稻连轮作区水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分析[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姬宝霖;申向东;吕志远;索全义;刘挨刚;吕忠义;胡敏;;利用高含沙洪水治沙淤地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分析[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华凌;气候变化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N];科技日报;2013年
2 高科;土壤养分测试仪[N];河北科技报;2001年
3 赵强;土壤养分的分析方法[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通讯员 姜晓平;磴口土壤养分含量逐年上升[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5 夏海鳌;培肥高产旱土[N];湖南科技报;2009年
6 ;秋播肥料该咋用[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7 陈茂春;各种化肥应交替使用[N];瓜果蔬菜报.农业信息周刊;2005年
8 孙吉晶;我市新增5万亩一等田[N];宁波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芬;陕西省土壤养分与肥料资源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赵业婷;基于GIS的陕西省关中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特征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徐丽华;土壤养分预测方法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刘雪梅;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土壤养分及仪器开发[D];东华大学;2014年
5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6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瑞;规模经营条件下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王红娟;我国北方粮食主产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9 程明芳;离子交换树脂膜提取土壤养分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10 赵月玲;精准作业区土壤养分和水分时空变异规律及肥力评价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惠;典型绿茶茶园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及肥力质量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罗博;昌都地区“老五县”农业土壤养分特征及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5年
3 谭春荐;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维持及水蚀防控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映翠;宜君县核桃经济林地土壤养分调查与肥力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员敏;榆林地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付万权;绵阳官司河流域森林土壤养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李渊;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核心区土壤养分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8 王胤娣;鄱阳湖区沙地湿地松林土壤养分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程静霞;采煤沉陷区土壤碳、氮、磷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10 高艳霞;城市边缘带土壤养分空间特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5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47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