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新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31 00:42

  本文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储量 空间分布 气候变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出处:《干旱区研究》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准确评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库,对揭示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新疆地区10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分布特征,估算了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在10个植被类型的0~100 cm土壤剖面中,SOCD垂直分布特征明显,呈逐渐降低趋势。新疆SOCD以针叶林最大,其值为63.86 kg·m~(-2),其他植被类型依次为:草甸、阔叶林、沼泽、草原、灌丛、高山植被、栽培植被、荒漠和无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值分布在草甸中,为4.89 Pg,其他植被类型依次为:荒漠、草原、高山植被、无植被(裸地)、针叶林、栽培植被、阔叶林、灌丛、沼泽。在0~100 cm的土壤层,新疆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6.4Pg。
[Abstract]:Accurate assessm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pools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veal the rol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 of 10 cultivated types in Xinjiang are analyz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this area was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CD was obvious in the 0 ~ 100 cm soil profile of 10 vegetation types. In Xinjiang, the SOCD of coniferous forest was the highest, with the value of 63.86 kg 路mA-1 ~ (-2). The other vegetation types were meadow, broad-leaved forest, swamp, steppe and thicket. The maximum valu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was 4.89 PG in meadow, and the other vegetation types were desert, steppe and alpine vegetation. There is no vegetation (bare land, coniferous forest, cultivated vegetation, broad-leaved forest, shrub, swamp). In 0 ~ 100 cm soil layer,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in Xinjiang is 16.4 PG.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1273098)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5FY11030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400208)资助
【分类号】:S153.6
【正文快照】: 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库包括植物和土壤两部分,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也是维持生态系统碳平衡的重要环节[1-2]。在应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土壤有机碳(SOC)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储量估算日益成为生态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3]。土壤有机碳在地球表层(100 cm)的储量约为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晶晶;周智彬;闫冰;丁新原;贾宏涛;王新军;;绿洲化过程中塔里木地区农田土壤固碳速率与驱动因素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6年06期

2 黎英华;姚云峰;秦富仓;郭洋洋;罗继尧;;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6年03期

3 解怀亮;王玉刚;李彦;;干旱区灌溉过程中碳淋溶试验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5年05期

4 郑琳;韩晓增;郝翔翔;任红玉;李禄军;;取样和计算方法对黑土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5年09期

5 辛琨;颜葵;李真;胡杰龙;邱明红;;海南岛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2014年05期

6 张文敏;吴明;王蒙;邵学新;姜小三;周斌;;杭州湾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J];土壤学报;2014年06期

7 王渊刚;罗格平;王玉辉;韩其飞;范彬彬;陈耀亮;;亚洲中部干旱区植被与土壤碳密度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4年02期

8 徐薇薇;乔木;;干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J];中国沙漠;2014年06期

9 付东磊;刘梦云;刘林;张琨;左进香;;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4年01期

10 文雯;周宝同;汪亚峰;黄勇;;基于辅助环境变量的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以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13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元彬;周世兴;肖永翔;胡庭兴;涂利华;黄从德;;模拟氮沉降和降雨量改变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7年14期

2 王鑫;杨德刚;熊黑钢;安尼瓦尔·买买提;公延明;王建成;;新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7年04期

3 昭日格;乌仁陶格斯;苏楞高娃;;浑善达克沙地不同龄级沙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17期

4 张雪冰;闫玉琴;陈国静;申卫博;王国栋;;毛乌素沙地典型湖滨带湿地有机碳、氮素空间分布特征[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年04期

5 刘金娥;苏海蓉;徐杰;黄黄;王国祥;陈建琴;;互花米草对中国海滨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7年06期

6 马国飞;满苏尔·沙比提;张雪琪;;托木尔峰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及其与海拔的关系[J];草业科学;2017年06期

7 金宝石;闫鸿远;章文龙;曾从盛;;互花米草入侵下闽江河口沼泽土壤中各形态氮含量和储量[J];湿地科学;2017年03期

8 李建国;王文超;濮励杰;刘丽丽;张忠启;李强;;滩涂围垦对盐沼湿地碳收支的影响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7年06期

9 王迎菊;靳正忠;雷加强;王永东;付庆龙;;人工防护林对风沙土有机碳动力学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7年03期

10 金奇;吴琴;钟欣孜;胡佳;胡启武;;鄱阳湖湿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翔翔;韩晓增;李禄军;邹文秀;陆欣春;乔云发;;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剖面有机碳分布及碳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4期

2 李银科;马全林;王耀琳;孙涛;靳虎甲;宋德伟;杜娟;;种植枸杞对次生盐渍化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5年02期

3 朱雅娟;李清雪;贾志清;于洋;李晓明;;内蒙古敖汉旗不同类型防护林的土壤养分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4 王充;于东升;张海东;赵永存;史学正;王宁;;典型黑土区农田土壤碳库及其影响因子显著性变化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4年04期

5 刘钰;李秀珍;闫中正;陈秀芝;何彦龙;郭文永;孙培英;;长江口九段沙盐沼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生物量及碳储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8期

6 孔范龙;郗敏;吕宪国;邹元春;李悦;;三江平原环型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J];土壤学报;2013年04期

7 杜海燕;周智彬;刘凤山;闫冰;;绿洲化过程中阿拉尔垦区土壤粒径分形变化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3年04期

8 杨荣;苏永中;王敏;杜明武;杨晓;雷耀湖;;新垦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特征[J];中国沙漠;2013年04期

9 张雪妮;吕光辉;贡璐;秦璐;李尝君;孙景鑫;任曼丽;;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不同土壤类型无机碳分布特征[J];中国沙漠;2013年04期

10 房飞;胡玉昆;公延明;杨秀娟;柳妍妍;;荒漠土壤微生物碳垂直分布规律对有机碳库的表征作用[J];中国沙漠;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2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4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7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8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何亚婷;长期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吴旭东;沙漠化对草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6年

7 张志春;三江源地区高寒土壤有机碳赋存特性与气候及植被变化的联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贾御夫;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技术研究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9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10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孝阳;复垦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及监测样点优化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李隽婷;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对新修梯田土壤水分和碳氮磷动态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9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7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477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7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