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密度布点对土壤有机质空间特性的解析
本文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布点密度 空间变异 尺度 出处:《自然资源学报》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论文以张家港市耕层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为目标变量,通过网格布点建立11种样点密度梯度,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其空间特性随布点密度变化的趋势规律。结果表明,各密度下SOM的变异系数稳定在21.70%~23.12%之间,表现出中等程度变异;随着布点密度降低,SOM的块基比和分维数分别由37.52%、1.838波动降至18.70%、1.714,Moran’s I则由0.485起伏升高至0.857,相应地其空间变异中结构变异组分增多、随机变异贡献减少,空间自相关性也逐渐增强;SOM呈现西南—东北递减分布,随着样点密度减小,其空间格局趋于简化。论文以布点密度为视窗,揭示了SOM的多重空间尺度特征,可为解析土壤属性的层级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oil organic matterssom of topsoil in Zhangjiagang City is taken as the target variable, and the density gradient of 11 kinds of sample points is established by grid distribution. Using classical statistics and geostatistics to study the trend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with distribution d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SOM is between 21.70% and 23.12% at different densities, showing moderate variation. The ratio of block to base 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SOM decreased from 37.52 ~ 1.838 to 18.70 ~ (1.714) Morans I from 0.485 to 0.857 with the decrease of point density. Accordingly, the structural variation components increased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random variation decreased in spatial variati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lso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spatial pattern tends to be simplified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sample density, and the spatial 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SOM are revealed by using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as a window. It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nalyzing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soil attributes.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14FY110200A08)~~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玲,文启凯,田长彦,盛建东,刘军,郭文君,袁永胜;土壤空间变异研究现状及展望[J];干旱区研究;2001年02期
2 贾宏伟,康绍忠,张富仓;土壤水力学特征参数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评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沈掌泉,周斌,孔繁胜,John S.Bailey;应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进行土壤空间变异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3期
4 姜秋香;付强;王子龙;;空间变异理论在土壤特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1期
5 苗恒录;吕志远;汤化雨;;空间变异理论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水利;2009年06期
6 秦耀东;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定量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1期
7 沈思渊;;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地统计学的应用及其展望[J];土壤学进展;1989年03期
8 黄冠华;土壤水力特性空间变异的试验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9 褚雅红;毕如田;刘庚;;临猗县耕地有机质与大量元素的空间变异[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李金荣;杨振放;李金玲;;不同深度土壤中氮素的空间变异研究[J];节水灌溉;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秋香;付强;;空间变异理论在土壤特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洪义;史舟;;滨海盐土三维土体电导率空间变异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3 朱红霞;陈效民;方X;庾亮;;太湖地区土壤中氮、磷的空间变异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4 孙克刚;宝德俊;王英;杨占平;崔转玲;;大田土壤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空间变异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蔡德利;陈宝政;;地统计学方法及其在农田有效磷分布估算中的应用[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6 周生路;吴绍华;王国梁;;城市扩张影响下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杨磊;卫伟;陈利顶;贾福岩;;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深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熊亚兰;魏朝富;;坡面土壤水力特性的空间变异[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9 胡玲;彭世彰;丁加丽;徐俊增;;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及监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曾宏达;陈光水;杨玉盛;谢锦升;李熙波;沈华东;;不同尺度下森林土壤特性空间变异与取样策略[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曹艳峰;两种土壤中梭梭冠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变异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2 贾正雷;土壤砷和氮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3 郭燕;农田多源信息获取与空间变异表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袁秀杰;不同地貌区及不同尺度的耕地质量评价与衔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叶回春;北京土壤肥力及其关键要素空间变异与尺度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洪义;滨海盐土三维土体电导率空间变异及可视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钰婷;基于小尺度的白沙村农业园区土壤有机质及氮素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王娜娜;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渍土养分和盐分空间变异[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倩;县域耕地等别质量监测点布设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蒋长春;米易县植烟土壤肥力特征及空间变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马亚平;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坡耕地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及其空间变异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何鑫;成都平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与空间变异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7 李超;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特性分析和农田干旱评估[D];清华大学;2009年
8 张继宗;基于GIS的冀西北高原土壤性状空间变异及作物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9 赛迪古丽·哈西木;克里雅绿洲芦苇生长对表层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的响应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雒应福;河套灌区五原绿洲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11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1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