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16 14:09

  本文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稻产量 养分 径流损失 出处:《环境科学研究》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探索减少稻田氮磷流失的有效耕作措施,以南方典型黄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连续7 a(2008—2014年)秸秆还田(RFS)替代38.7%的N、40.8%的P2O5和42.7%的K2O晚稻化肥投入与常规化肥(RF)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地表径流中ρ(TN)、ρ(NH4+-N)、ρ(NO3--N)、ρ(TP)、ρ(DP)(DP为溶解态总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不仅可从源头上减少晚稻化肥投入,还可降低稻田径流液中氮、磷养分含量,分别使TN和TP流失量减少12.6%、9.7%;氮流失主要以DIN(可溶性无机氮)为主,DIN/TN(DIN输出量在TN输出量中所占比例)为66.2%~70.8%;磷流失主要以DP(可溶性磷酸盐)为主,DP/TP(DP输出量在TP输出量中所占比例)为60.1%~65.9%;秸秆还田处理下早稻较常规化肥处理有增产趋势,增幅为4.5%~10.1%,晚稻有减产风险,但减产差异不显著,平均减幅为6.3%.因此,秸秆长期还田是一种秸秆资源有效利用和节肥增效减失的耕作方式.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tillag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los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paddy fields, a long-term field observ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a typical yellow soil double cropping rice field in southern China. The yield of double cropping rice was studied by replacing 40.8% P _ 2O _ 5 of 38.7% and 42.7% K _ 2O of K _ 2O and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er RFs for 7 consecutive years from 2008 to 2014 when the straw was returned to the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er treatment, straw returning treatment could not only reduce the input of late rice fertilizer, but also reduce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runoff liquid of rice field,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er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er treatment, the straw returning treatment could not only reduce the input of chemical fertilizer in late rice, but also reduce the conten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runoff liquid of rice field. The loss of TN and TP were reduced by 12.6and 9.7.The nitrogen loss was mainly caused by din (soluble inorganic nitrogen), the proportion of TN / TNDIN output in TN output was 66.2 / 70.8, and the phosphorus loss was mainly DP( soluble phosphate) / DP/ TPDP / TP / TPDP / TP output. The yield of early rice under straw returning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er treatment. The rate of increase was 4.5 / 10.1, and late rice had the risk of reducing yield,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average reduction was 6.3.Therefore, returning straw to the field for a long time was a kind of tillage method of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and saving fertilizer to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decrease loss.
【作者单位】: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中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5B04) 湖南省农业种植业面源污染发生与防控机制研究(2016JC2028)
【分类号】:X712;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彭亚琼;杨慧;旷姣君;彭方平;;双季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模式及效益——以湖南省衡山县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年01期

2 黄坚雄;隋鹏;李媛媛;高旺盛;陈源泉;杨光立;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湖南双季稻区耕作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3 唐海明;孙国峰;肖小平;汤文光;陈阜;张海林;杨光立;;轮耕对双季稻田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4 李世钊;;湖北稻区农业资源特点和耕作方式新发展[J];资源开发与保护;1992年04期

5 秦晓波;李玉娥;万运帆;廖育林;范美蓉;高清竹;刘硕;马欣;;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1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肖小平;陈阜;黄凤球;张海林;罗尊长;孙国峰;汤文光;张帆;杨光立;;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李祖章;谢金水;刘光荣;孙刚;袁福生;刘增兵;唐先干;;双季稻防早衰技术[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金水;王海;李祖章;刘光荣;彭春瑞;孙刚;刘益仁;;双季稻防早衰技术研究初探[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廖成喜;;双季稻区杂交水稻再生制种技术初探[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5 雷玄肆;;地理信息系统在浮梁县双季稻区划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何莹莹;张海林;伍芬琳;肖小平;陈阜;;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7 谢淑玲;符明龙;陈辉珍;林敏;林以良;;浙南双季稻区福寿螺发生消长规律研究[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德新;双季稻面积增加近200万亩[N];湖南日报;2008年

2 记者 胡宇芬;让土壤在节能减排中增效[N];湖南日报;2007年

3 龙飞;长江中游单双季稻要减氮[N];农资导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袁万茂;改变重用轻养 实现节能减排[N];湖南科技报;2008年

5 肖小平;耕作保护 多熟稻也能减排[N];科技日报;2008年

6 湘文;湖南双季稻面积扩大[N];粮油市场报;2005年

7 王罗方 湖南省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有效破解制约双季稻机插秧技术瓶颈[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2年

8 黄颖;国家粮丰工程在赣取得新成果[N];江西日报;2008年

9 记者 武建平 通讯员 李泽红 徐国祥;桃源集中育秧确保粮食稳产增产[N];常德日报;2012年

10 梁宝忠;“中嘉早17”力助双季稻区高产稳产[N];粮油市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艾治勇;长江中游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双季稻适应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曾勇军;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及调控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08年

3 秦晓波;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刘文祥;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稻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吴伟;纹枯病对双季稻倒伏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森波;中国双季稻主产区空间分布变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2 欧阳臻;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南双季稻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鑫;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胡潮水;龙游县双季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5 王淳;双季稻连作体系氮素循环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周旋;养分运筹对双季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刘兵;双季稻不同耕作与种植方式对产量和农田碳排放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莉;长期绿肥还田对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白银;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10 李宙炜;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区域适应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5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15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2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