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我国中东部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1 00:13

  本文关键词: 森林土壤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碳氮比 影响因子 路径分析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森林土壤,作为陆地上巨大的碳氮储存库,在应对温室气体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所产生的一连串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对森林土壤碳氮的研究中。另外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是土壤养分中重要成分,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长发育。本文以寒温带的黑龙江加格达奇、暖温带的山西沁源、北亚热带的湖北神农架、北亚热带的安徽金寨、中亚热带的福建德化等位于不同气候带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表层土壤(0-20 cm)样品200个,土壤剖面228个。分析了五个样区的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探究其与影响因子(年均温、年均降水量、海拔、地形、坡位、林型、土层和土壤类型)的相关性,并借助路径分析对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的SOC含量与TN含量、C/N、土壤容重及其他影响因子建模;同时还分析了北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在坡位和林型条件下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各气候带森林表层土壤的SOC含量和TN含量均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低于落叶阔叶林,C/N与坡位为极显著(P0.01)相关,并且上坡位的C/N低于中坡位和下坡位;SOC含量和TN含量均与年均温、坡位、林型、土壤容重和土壤类型存在显著(P0.05)相关,SOC含量与年均降水量呈显著(P0.05)相关,另外SOC含量分别与TN含量和C/N为极显著(P0.01)相关;基于路径分析所建构的模型的R2为0.967,且各因子的影响权重依次为:TN含量年均降水量坡位年均温C/N =土壤类型林型容重。(2)各气候带森林土壤剖面的SOC含量和TN含量均表现为A层B层C层,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SOC含量和TN含量均与年均温、坡位、土层、土壤容重和土壤类型存在显著(P0.05)相关,另外TN含量与年均降水量为显著(P0.05)相关;而土壤剖面的C/N与年均温、坡位、土层和土壤容重为显著(P0.05)相关;路径分析建构的模型的R2为0.980,且各因子对SOC含量的影响权重依次为:TN 含量(0.878)土层(-0.728)坡位(0.333)C/N(0.274)年均温(-0.122)土壤类型(0.037)。其中TN含量的影响值占到全部的37%,而土层占31%,坡位占14%。(3)在北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分布特征研究中,林型和坡位均对SOC和TN均有显著(P0.05)影响,SOC和TN含量及贮量均呈现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趋势;土壤C/N在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对照组草丛均呈现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在针叶林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的趋势;落叶阔叶林条件下坡位的土壤C/N为18.03,是上坡位(13.36)的1.35倍,是中坡位(12.72)的1.41倍,上坡位和中坡位条件下,土壤C/N在均是针叶林最高,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次之,草丛最低,下坡位则是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丛人工林;同一林型或坡位条件下,土壤C/N均呈现出表层大于深层的趋势,A层和B层的土壤C/N分别是C层土壤C/N的1.07~2.12和1.02~1.81倍。从研究结论来看,森林土壤SOC含量与TN含量的相关性极高;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的SOC含量和TN含量所受影响因子权重不一;北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含量受林型和坡位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结果可以为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雯;周宝同;汪亚峰;梁地;;黄土高原羊圈沟小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土壤有机碳效应[J];生态学报;2015年18期

2 杨丹;项文化;方晰;樊纲惟;许玉庆;文丽;邹丽梅;;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空间变异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12期

3 王棣;耿增超;佘雕;和文祥;侯琳;;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储量垂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6期

4 罗如熠;张世熔;徐小逊;李婷;;黑河下游湿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剖面的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5年04期

5 李慧;汪景宽;裴久渤;李双异;;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平衡关系研究[J];生态学报;2015年02期

6 罗上华;毛齐正;马克明;邬建国;;北京城市绿地表层土壤碳氮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4年20期

7 师晨迪;许明祥;邱宇洁;张志霞;张晓伟;;黄土丘陵区县域农田土壤近30年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庄浪县为例[J];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8 赵明月;赵文武;钟莉娜;;土地利用和环境因子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影响的尺度效应——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4年05期

9 秦纪洪;王琴;孙辉;;川西亚高山-高山土壤表层有机碳及活性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J];生态学报;2013年18期

10 王健健;王永吉;来利明;赵学春;王飞;申国珍;赖江山;鲁洪斌;赵春强;郑元润;;我国中东部不同气候带成熟林凋落物生产和分解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年15期



本文编号:1520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20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9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