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测算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人为干扰 自然因素 矿区复垦 测算方法 出处:《土壤》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矿区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影响因素以及时空变异规律,不仅对认识矿区土壤质量变化规律,而且对排土场覆土工艺和植被类型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植被、土壤质量等自然因素以及复垦管理措施、复垦模式等人为干扰会对矿区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转化造成重要影响。目前,对于矿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过程和转化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土壤有机碳对复垦措施的响应规律鲜见报道。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矿区土壤样品有机碳含量的测量和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自然因素、人为干扰对矿区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1加强矿区土壤有机碳剖面结构的变化及其转化机制的研究;2加强对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不确定因素的探讨研究;3应加强复垦模式及覆土工艺以及排土场微地形对土壤有机碳积累机理的研究。
[Abstract]:The stud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in mining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rule of soil quality in mining area, but also to select the technology of overlying soil and the type of vegetation in dump.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soil quality, reclam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reclamation patterns and other man-made disturbances will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accum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mining areas. The study on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mining area is not deep enough. Especially, there are few reports on the respons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to reclamation measur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measurem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he estimation of regional soil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interference on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mining area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study on the ch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profile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mining area. 2. The study on the uncert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reclamation model and its overly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by soil technology and microtopography of dump.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528)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11007-4)资助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2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4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7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8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9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2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李慧;东北地区主要旱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4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8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3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杨平;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百年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6 向业凤;黄龙山林区林地开垦和弃耕地造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肖安序;亚高山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氮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李玮;茶园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矿化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9 原一荃;杭州湾南岸慈溪围垦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玉琴;川西山地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40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40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