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8-02-28 06:27

  本文关键词: Biolog-ECO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紫色土 衡阳 出处:《林业科学》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明确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探明研究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机制,为构建该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在研究区域内选择立地基本相似的裸荒地、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与乔木群落4种典型的植被类型表示恢复的4个阶段,运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对4个阶段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显著升高(P0.05);相同土层不同恢复阶段代表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率大小顺序为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本群落y|荒地,相同恢复阶段不同土层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大小顺序为0~10 cm土层10~25 cm土层25~40 cm土层;4个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c Intosh指数以乔木群落最高(P0.05),草本群落和灌木群落其次(P0.05),草本群落最低(P0.05);各恢复阶段对不同C,N源利用强度的大小顺序为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本群落裸荒地(P0.05),不同土层对各C,N源利用强度的大小顺序为0~10 cm土层10~25 cm土层25~40 cm土层(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从31种C,N源类型提取的与C,N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和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37.24%和15.89%,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C,N源为糖类、氨基酸类以及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结论】植被恢复可使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增强,土壤微生物繁殖快、数量大,从而促进土壤微生物对土壤C,N源的利用强度。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tages in Hengyang purple soil hilly land, and to clarify the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o study the restoration mechanism of degraded ecosystem in the region,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nstructing the technical system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in this region. [methods] using spatial sequence instead of time series method, the bare wasteland with similar sites was selected in the study area. The four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of herbaceous community, shrub community and Arbor community indicated four stages of restoration. Biolog-ECO microplate technique was used. The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four stages was studied. [results] afte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metabolic activiti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 and different restoration stages of the same soil layer represented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The order of the average rate of color change was as follows: tree community, shrub community, herbaceous community y wasteland, The order of average color change rate of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 the same restoration stage is 0 ~ 10cm soil layer 1025cm soil layer 250-40cm soil layer, the Shannon-Wiener species richness index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s Shannon-Wiener evenness index and the Simpson dominance index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4 restoration stages. MC Intosh index was the highest in Arbor community, P0.05 in herbaceous community and shrub community, and the lowest in herbaceous community. The order of N source utilization intensity of each layer is 0 ~ 10cm soil layer (1025cm) and 40cm soil layer (P0.05N), 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1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2,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utilization of Con N source, can explain 37.24% and 15.89 variance of variables,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 N source, which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separ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is sugar. Amino acids and metabolic intermediate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oil water content, tota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conclusi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can enhance the metabolic function of soil microbes, and soil microbes reproduce rapidly and in large quantities. Therefore, the utilization intensity of soil Con N source was promoted by soil microorganism.
【作者单位】: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基金】:湖南省科技厅项目(S2006N332)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2C1057) 湖南省林业科技创新计划项目(XLK201341) 湖南省衡阳市农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KN27) 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项目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南岳学者基金项目
【分类号】:S1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北成;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无竞争多样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2期

2 张瑞福,崔中利,李顺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2004年05期

3 王光华;金剑;徐美娜;刘晓冰;;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年05期

4 姚晓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S1期

5 龚明;王进;;甲胺磷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平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方艳;王秋霞;颜冬冬;毛连纲;郭美霞;燕平梅;曹坳程;;二甲基二硫熏蒸对保护地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7 刘国华;叶正芳;吴为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法:从培养到非培养[J];生态学报;2012年14期

8 乌兰图雅;赵建宁;李刚;红梅;刘红梅;王慧;杨殿林;;转双价基因抗虫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年10期

9 华建峰;林先贵;蒋倩;张华勇;陈茜;殷云龙;;砷矿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10 白清云;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化学估价方法[J];农业环境保护;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素林;汤岳琴;吴晓磊;;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原油以及生物强化处理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波;林营志;张秋芳;;土壤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方法的软件设计与应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3 马驿;陈杖榴;;恩诺沙星残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波;林营志;张秋芳;;外来生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脂肪酸生物标记辅助分析软件的研制[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杨倩;王先之;沈禹颖;南志标;;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华建峰;林先贵;蒋倩;张华勇;殷云龙;;砷矿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任改弟;朱春梧;张华勇;朱建国;Tokida Takeshi;Hasegawa Toshihiro;贾仲君;;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土壤增温影响日本稻田微生物群落结构[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马驿;陈杖榴;;恩诺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焦少俊;单正军;葛峰;;四环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吴宇澄;张彩霞;王保战;林先贵;熊正琴;颜晓元;贾仲君;;长期施肥稻田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的高通量测序分析[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华南农大资环学院新肥料研究中心 刘可星 廖宗文;基于土壤生态调控的施肥防病新技术[N];农资导报;2010年

2 周飞 吴建平;森林健康成长与灌草相依相随[N];广东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飞;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孙盛楠;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对增氮增雨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于洋;两种农药对红松混交林、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王秀国;杀菌剂多菌灵高频投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生物修复[D];浙江大学;2009年

5 赵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不同处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6 刘根林;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多样性指数的度量[D];南京大学;2012年

7 Qaiser Hussain;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随水稻品种和生育期的变化及其农田温室气体释放意义[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能飞;南北极近岸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韩雪梅;地上植物、地球化学元素及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林贵兵;丹参栽培土壤适宜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三种外来菊科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2 林黎;滩涂围垦和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氨氧化功能群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郭鹏鹏;两种相同碳链长度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4 孙鹂;红壤地区三种母质土壤长期熟化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王淼;黑龙江省东部林区耕作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小倩;黑龙江省不同经度耕作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7 韩潼;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3年

8 郑乔舒;一年生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D];清华大学;2015年

9 罗影;不同种植模式对胡麻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10 肖鸿光;两种外来植物共同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复合影响[D];江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546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46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9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