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高原典型支流淤地坝拦沙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8-03-08 05:27

  本文选题:淤地坝 切入点:拦沙量 出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探明淤地坝拦沙作用对河流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依据淤地坝作用年限、坝控面积、坝控流域侵蚀产沙模数及淤地坝排沙率,确定淤地坝拦沙量的估算方法,并结合2009年淤地坝安全大检查数据,分析黄土高原典型支流淤地坝拦沙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延河与皇甫川淤地坝在不同年代的拦沙量分别在92.48万~854.35万t/a与36.47万~1 138.75万t/a之间,淤地坝拦沙量占人类活动影响的比例在一级和二级突变后分别为29.1%、28.5%与8.4%、18.2%;2000年以后延河与皇甫川输沙量减幅均达到85%以上,而淤地坝拦沙量的贡献率分别小于10%和20%。淤地坝的拦沙作用已不是目前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土壤侵蚀环境的不同,淤地坝在皇甫川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比在延河要大。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silting dam on the change of river sediment transport, according to the years of silt dam action, dam control area, erosion sediment yield modulus of dam control basin and sediment discharge rate of silt dam, the estimation method of sediment retention capacity of silt dam is determined. Combined with the data of 2009 silt dam safety inspec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silt retention by typical tributaries of Loess Plateau to the decreas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s analyzed. The sediment retention amounts of Yanhe and Huangfuchuan silt dams in different years are 924,800 ~ eight million five hundred and forty-three thousand and five hundred t / a and 364,700 ~ 11.387,500 t / a, respectively. After the first and second order mutation, the proportion of sediment retention in silt dam was 29.15% and 8.4%, respectively, and the decreas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Yanhe and Huangfuchuan reached more than 85% after 2000.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ilt dam is less than 10% and 20 respectively. The sediment retention effect of silt dam is not the main factor of sediment discharge reduction at present, but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soil erosion environment, the sediment retention rate of silt dam is less than 10% and 20 respectively. The contribution of silt dam to sediment discharge in Huangfuchuan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Yanh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土壤侵蚀效应与控制机制”(2016YFC0501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丘区坡面退耕与淤地坝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的阻控机理”(41371280)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植被恢复对淤地坝拦淤潜力的影响”(20130204110025)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勇;;山西省扎实开展淤地坝工程前期工作[J];中国水土保持;2007年07期

2 赵利清;阿木古楞;;认识淤地坝 支持淤地坝建设[J];内蒙古水利;2007年04期

3 ;落实责任 强化措施 确保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06期

4 ;确保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年02期

5 ;张健副厅长在运城市检查督导淤地坝防汛[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年02期

6 朱煊东;李自振;王权;;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淤地坝监理的总结与讨论[J];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7 张健;;抓好关键环节 确保淤地坝安全运行[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07期

8 李晓坚;;山西省淤地坝运行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6期

9 张军;;甘肃省淤地坝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及主要措施[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2年09期

10 缑锋利;王明华;;延安淤地坝现状与分析[J];内江科技;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建平;;淤地坝相对稳定探讨[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党维勤;夯实防汛基础 打赢淤地坝度汛硬仗[N];黄河报;2012年

2 记者 王洪斌;山西“十一五”将建万座淤地坝 前期工作扎实推进[N];中国水利报;2007年

3 王东晖 米新民;新理念带来的福音[N];太原日报;2006年

4 记者 叶文娟 通讯员 李闰玲;《青海省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正式实施[N];青海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胡红玲;全力确保淤地坝汛期安全[N];宝鸡日报;2010年

6 王红海;促进淤地坝工程安全健康发展[N];中国水利报;2010年

7 记者 赵建军;我省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效益凸显[N];山西日报;2011年

8 见习记者 李辉 通讯员 胡文波 吴建东;吉县加大淤地坝管护力度[N];临汾日报;2008年

9 杜鹏飞;河曲县开展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大检查[N];忻州日报;2009年

10 宗合;水利部要求进一步加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安全工作[N];中国水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艳红;延河与皇甫川流域典型淤地坝淤积特征及其对输沙变化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2 高照良;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淤地坝坝系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宁;陕北淤地坝现状调查与效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向旭;府谷县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现状调查与除险加固初步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博;黄土高原淤地坝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与运行安全保障措施[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勇;淤地坝在陕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晓明;黄土高原小流域淤地坝系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6 赵怀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邹兵华;黄土高原小流域淤地坝控制坡沟系统土壤侵蚀的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魏霞;淤地坝淤积信息与流域降雨产流产沙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祖正;黄土丘陵区淤地坝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缑锋利;延安地区小流域淤地坝工程设计与实践[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82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82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f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