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崩岗崩积体坡面糙度及其与侵蚀方式的耦合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4 03:57

  本文选题:崩岗崩积体 切入点:侵蚀方式 出处:《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崩岗崩积体是崩岗的主要沙源地。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崩岗崩积体坡面侵蚀过程。研究表明: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的点云数据能定量分析降雨前后坡面水蚀特征。全坡面及各坡位均为片蚀总量大于细沟侵蚀总量,但各坡位的侵蚀强度有所差异,其细沟侵蚀强度由大到小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片蚀强度由大到小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坡面空间糙度由大到小大致呈现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面侵蚀方式可影响坡面糙度值及变化趋势,而坡面糙度亦能影响各侵蚀方式的侵蚀强度。整个降雨时段内全坡面侵蚀量最大、产沙量次之,沉积量最小,受坡面糙度变化影响,全坡面侵蚀、产沙量均呈现递减趋势。而上坡位的侵蚀、产沙量无明显变化,中、下坡位的侵蚀、产沙量呈对数减小趋势。此外,除上、下坡位沉积量间存在显著差异外,各坡位间侵蚀量、产沙量均无显著差异。
[Abstract]:The avalanche is the main sand source of the collapse. Based on the artificial simulated rainfall test and 3D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ope surface before and after rainfall can b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using the point cloud data of 3D laser scanning. The total erosion amount of the whole slope and each slop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rill erosion. However, the erosion intensity of each slope is different, and its rill erosion intensity shows downhill from big to small, middle slope, upslope, sheet erosion intensity from large to small, middle slope, downhill. The spatial roughness of slope is roughly downhill from big to small. In the middle slope position, the upper slope position, the slope erosion mode can affect the roughness value and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slope surface, and the slope roughness can also affect the erosion intensity of each erosion mode. The total slope erosion amount is the largest, the sediment yield is the second, and the sediment amount is the smallest during the whole rainfall perio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oughness variation, the total slope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However, in the upper slope position, the sediment yield did not change obviously, but the erosion in the middle and downhill position showed a logarithmic decreasing tre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between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作者单位】: 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
【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501047)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S2012030006144) 广东省科学院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专项资金项目(2060599) 省院创新平台建设专项(2016GDASPT-0105、2016GDASPT-0304) 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项目(2016B070701015)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筋章人,李晓华;坡面地质学[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1期

2 王丽槐,杨运祥,熊柱桃,张劲松;坡面水系工程建设设计施工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0年10期

3 张长印,陈法杨;坡面水系工程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4年10期

4 叶红,周芸;四川坡面水系水土保持成套技术应用简介[J];四川水利;2005年01期

5 彭煜;;降雨径流对坡面土壤的侵蚀作用及蓄水沟的设计[J];湖南水利水电;2011年04期

6 周跃,Watts D;欧美坡面生态工程原理及应用的发展现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1期

7 沈大勇,马蔼乃,林珲勇,聂向晖;坡面土壤水蚀建模方法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8 赵晓光;黄土塬区坡面水蚀作用过程[J];水土保持学报;2000年03期

9 李春刚;左勇;郑伟;;岳池县坡面水系建设成效及经验[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8年04期

10 刘金铎;薛海;董明家;刘文静;;坡面水蚀过程与地形演变关系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安明;钟欣;;坡面水系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2 左长清;;水蚀地区坡面水土流失阻控技术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2011年年会交流材料[C];2011年

3 叶红;周芸;;坡面水系工程技术在泉水沟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与效益观测[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彭鸿;张海峰;;“近自然”生态工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当今坡面整治技术的思考[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5 秦承志;朱阿兴;施迅;李宝林;裴韬;周成虎;;坡位渐变信息的模糊推理[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党维勤 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坡耕地规划的编制者之一;利用循环理念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N];黄河报;2012年

2 秀岩;保护首都饮用水源[N];中国水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及金楠;林分根系空间分布与水平阶整地对土质坡面稳定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白清俊;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带产流产沙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边锋;降雨和耕作措施对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亚锋;黄土丘陵区水蚀坡面土壤碳排放影响因素及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3 张桐;六盘山林区坡面土壤物理性质时空变化及尺度效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王超华;黄土丘陵区水蚀对坡面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倪晨;花岗岩崩岗集水坡面土壤水分状况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顾礼彬;贵州喀斯特山区坡面产流产沙机理及影响因子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7 李静;黄土坡面水蚀模拟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任文海;花岗岩红壤坡面工程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9 吴玫;坡面水系工程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流失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向风雅;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花岗岩红壤坡面异质性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09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09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0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