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5 03:17

  本文选题:人参 切入点:微生物群落结构 出处:《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明确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以野山参、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测定人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模式下人参土壤中C、N含量不同,野山参土壤中全C和全N含量均显著高于林下参和农田栽参土壤(P0.05),是农田栽参土壤的10.30和4.61倍;C/N比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和林下参土壤C/N比差异不显著,但远高于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微生物总量最高为1 671.05 nmol·g~(-1),农田栽参土壤最低为266.80 nmol·g~(-1)。不同人参生长模式下细菌均为优势菌群,但放线菌在野山参土壤中含量为187.18 nmol·g~(-1),林下参土壤中为26.12nmol·g~(-1),农田栽参土壤中为6.77 nmol·g~(-1)。通过挖掘功能微生物发现,代表抗逆性微生物指标蓝细菌(182ω6)及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值(G+/G-)均为野山参土壤林下参土壤农田栽参土壤,野山参土壤中蓝细菌含量是林下参土壤的3.51倍,农田栽参土壤则未检出;野山参土壤中G+/G-分别是林下参土壤和农田栽参土壤的6.93和9.10倍。野山参土壤微生物量大、种群丰度高,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添加外援微生物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提高农田栽参土壤肥力。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of Panax ginseng under different growth patterns, the soil of Panax ginseng, undergrowth ginseng and cultivated ginseng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ginseng soil was determined by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analysis (PLFA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Con N in ginseng soil were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growth patterns. The contents of total C and N in the soil of Panax ginse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oil of Panax ginseng and cultivated ginseng, which was 10.30 and 4.61 times of that in the soil of cultivated ginseng, and the ratio of C / N to C / N was 10.30 and 4.6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il of Panax ginseng and the ratio of C / N to C / N in the soi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 / N ratio between wild ginseng and undergrowth ginseng soil, but it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farmland soil, the total microbial amount of wild mountain cucumber soil was 1 671.05 nmol 路g ~ (-1) ~ (-1), and the lowest was 266.80 nmol 路g ~ (-1) ~ 1 ~ (-1). Bacteria were dominant flora under different growth patterns of Panax ginseng. However, the content of actinomycetes in the soil of wild ginseng was 187.18 nmol 路GG ~ (-1), that in the soil of ginseng was 26.12 nmol 路g ~ (-1) ~ (-1), and that in cultivated soil was 6.77 nmol 路g ~ (-1) 路g ~ (-1).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by excavating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 the content of actinomycetes in the soil was 187.18 nmol. The blue bacteria (182 蠅 6) and the ratio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to Gram-negative bacteria (G / G-G), which represent resistance to stress, were all found to be 3.51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oil of Radix pilosula, which were planted in farmland, and the content of cyanobacteria in the soil was 3.51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il of Radix Panax ginseng. The G / G- in the soil was 6.93 and 9.1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undergrowth soil and the cultivated soil, respectively.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was large and the population abundance was hig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 / G- ratio in the soil was 6.93 and 9.1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undergrowth soil and the cultivated soil,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an be changed by adding external microorganism i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the soil fertility of cultivated ginseng can be improved.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基金】:吉林省科技厅项目(20150204053NY)
【分类号】:S567.51;S15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Effects of Long-Term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Mineral Fertilizers on Microbial Biomass,Soil Enzyme Activities and Soil Fertility[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雅丽;郭芬芬;陈安强;南岭;刘刚才;;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2 李成芳;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梅金安;翟中兵;张丛德;魏坦雄;刘诗晴;夏起昕;;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1期

3 刘益仁;郁洁;李想;徐阳春;沈其荣;;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4 伍玉鹏;刘田;彭其安;Muhammad Shaaban;胡荣桂;;氮肥配施下不同C/N作物残渣还田对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10期

5 王婷;刘丽丽;张克强;沈仕洲;冯洁;王风;杜会英;高文萱;;牛场肥水灌溉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9期

6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the Arable Soils in Lhasa,Tibet,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2年04期

7 兰宇;孟军;杨旭;江琳琳;刘遵奇;刘赛男;陈温福;;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棕壤N_2O排放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5年03期

8 杨旭;兰宇;孟军;陈温福;;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旱地棕壤CO_2排放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5年03期

9 吕东波;吴景贵;任玲;孙继梅;李喜彦;张永刚;;几种缓控尿素的养分释放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2期

10 吕东波;吴景贵;曲晓晶;李建明;张永刚;李喜彦;;不同缓控尿素对土壤有效氮的动态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博卡(Bocar Ahamadou);[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钱奎梅;煤炭矿区复垦土壤的菌根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3 王志刚;灌漠土上连续间作对作物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4 瓦西姆(Waseem Hassan);[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 宫诗玮;松嫩草原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生物活性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成刚;喀斯特山地不同人工林土壤特性综合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李花;长期施肥和管理对X土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钰亮;不同质地土壤Cd、Pb胁迫对小麦生长生理影响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苏苗苗;施肥对稻田土壤脲酶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孙海;人参土壤主要养分及酶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6 陈云;含镉堆肥施用对红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寒;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大豆—冬小麦轮作系统CO_2、N_2O排放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凌慧;免耕与秸秆施用对农田土壤呼吸、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崔丽娟;蚯蚓粪对土壤主要微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10 曹丹;有机、常规种植方式下土壤特性定位监测及生物肥的调控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海英,宫渊波,龚伟;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综述[J];四川林勘设计;2005年03期

2 王冬梅;王春枝;韩晓日;张旭东;邹德乙;刘小虎;;长期施肥对棕壤主要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年02期

3 张海燕;肖延华;张旭东;李军;席联敏;;土壤微生物量作为土壤肥力指标的探讨[J];土壤通报;2006年03期

4 李东坡,武志杰,陈利军;有机农业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年02期

5 任天志;持续农业中的土壤生物指标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北成;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无竞争多样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S2期

2 张瑞福,崔中利,李顺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2004年05期

3 王光华;金剑;徐美娜;刘晓冰;;植物、土壤及土壤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6年05期

4 姚晓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进展[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年S1期

5 龚明;王进;;甲胺磷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平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方艳;王秋霞;颜冬冬;毛连纲;郭美霞;燕平梅;曹坳程;;二甲基二硫熏蒸对保护地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4期

7 刘国华;叶正芳;吴为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法:从培养到非培养[J];生态学报;2012年14期

8 华建峰;林先贵;蒋倩;张华勇;陈茜;殷云龙;;砷矿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9 白清云;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化学估价方法[J];农业环境保护;1997年06期

10 姚圣梅,杨晓红,郑雪虹,刘雄德;蔬菜大棚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J];中国蔬菜;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倩;王先之;沈禹颖;南志标;;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特征[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马驿;陈杖榴;;恩诺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焦少俊;单正军;葛峰;;四环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陆文龙;刘秋萌;孙文田;谢忠雷;;外源镉对暗棕壤呼吸强度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章家恩;高爱霞;徐华勤;;玉米/花生间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勇;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不同处理状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2 刘根林;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多样性指数的度量[D];南京大学;2012年

3 王能飞;南北极近岸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韩雪梅;地上植物、地球化学元素及电池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盈;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2 林黎;滩涂围垦和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氨氧化功能群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静;不同株龄苹果树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彩霞;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环境条件的响应[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5 王月;三种外来菊科植物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6 王苑;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干旱和大气CO_2倍增的响应[D];东华大学;2014年

7 董思斯;冠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鉴定及定量识别技术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江丽;重金属Cd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纳纳;内蒙古草原典型植物内生菌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10 方芳;石油污染的盐碱土壤中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14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14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9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