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7Be法估算土壤侵蚀速率若干问题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03-15 23:26

  本文选题:Be 切入点:土壤侵蚀 出处:《地球科学进展》2016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7Be是由宇宙射线撞击同温层和对流层大气中氮、氧原子核而生成的天然放射性核素。由于连续沉降、半衰期短(53.3天)以及在土层中分布深度浅(约2 cm)等特点,~7Be在示踪单次暴雨或短期强降雨等短时间尺度的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多,~7Be法应用前景广阔。然而该技术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一些重要基础假设尚未得到有效验证,限制了其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简要回顾了利用~7Be法定量土壤侵蚀速率空间分布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其示踪原理和计算模型及其最新进展;重点评述了~7Be法估算土壤侵蚀速率的关键基础假设及其不确定性,以及植被截留、侵蚀分选等对~7Be法评价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基础假设的验证及不确定性分析、植被影响的定量评价、示踪时空尺度的扩展以及新模型的开发等方面。
[Abstract]:7Be is a natural radionuclide produced by cosmic rays impacting nitrogen and oxygen nuclei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troposphere. Th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hort half-life (53.3 days) and shallow distribution depth (about 2 cm)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rosive sediment on a short time scale, such as single rainstorm or short term heavy rainfall. The application of the 7Be method is promising. However, the technology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Some important basic hypotheses have not been validated effectively, which limits their wide application in soil erosion research.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erosion rate by using 7Be method a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tracer principle, calculation model and its latest progres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basic assumptions and uncertainties of estimating soil erosion rate by means of 7Be method a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interception and erosion sorting on the evaluation of soil erosion rate by the method. The trend of future research is prospected, including the verification of basic assumptions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vegetation impact, the expansion of tracer space-time sca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odel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粒度效应对137Cs、7Be法测算紫色土农耕地土壤流失量的影响”(编号:4130129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横断山地水土作用失衡机制与灾害风险评价”(编号:2015CB452704)资助~~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小明,李长安;土壤侵蚀速率研究方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2 张丽云;蔡湛;李庆辰;刘平宇;;小滦河谷地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测算[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3 葛佳杰;顾尚义;吴攀;谢良胜;;贵州威宁麻窝山地区近五万年来土壤侵蚀速率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1年02期

4 郑永春,王世杰;~(137)Cs技术定量侵蚀速率常用模型及其讨论[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5 孙丽萍;王小丹;;基于根系解剖结构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侵蚀速率估算[J];地理科学;2012年04期

6 张启昌,曹志伟,王正胜,范竹姗,杨树永,陈志生,,唐怀政;吉林省土壤水蚀规律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1996年03期

7 杨浩,杜明远,赵其国,阳捷行,八田珠郎;基于~(137)Cs地表富集作用的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模型[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3期

8 杨浩,杜明远,赵其国,阳捷行,八田珠郎;利用~(137)Cs示踪农业耕作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模型[J];土壤学报;2000年03期

9 高军;欧阳志云;;~(137)Cs技术测量土壤侵蚀速率常用模型讨论[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1期

10 沈玉芳,秦清军,吴永红;植被类型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武绍勇;汪越;仇九子;何明;姜山;;加速器质谱法测定北京地区灰岩的侵蚀速率[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明义;;~(137)C_s示踪农耕地侵蚀速率模型精确度的比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张志刚;王建;徐孝彬;白世彪;赵志军;;基于原地生宇生核素10Be和26Al的稻城古冰帽区不同时间尺度地表基岩侵蚀速率的估算[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湘通;长江流域宇宙成因~(10)Be与地表侵蚀速率估算[D];同济大学;2006年

2 郑进军;基于核素示踪技术和WEPP模型的侵蚀产沙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蔡青;滇池东岸风化壳(土壤)同位素分布与迁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孙钊;非饱和定边黄土渗透冲蚀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胡二伢;5 Ma以来祁连山侵蚀速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禹;137Cs和210Pbex复合示踪研究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5 王一舟;祁连山西段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剥蚀相互关系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6 汪越;AMS测定~(36)Cl研究灰岩的侵蚀速率[D];广西大学;2005年

7 庄艳;滇池柴河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同位素示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孙喜军;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侵蚀速率的~7Be和~(137)Cs示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2年



本文编号:1617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17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a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