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毒死蜱对蚯蚓的联合毒性效应
本文选题:铜 切入点:毒死蜱 出处:《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揭示当前我国土壤环境中污染严重的代表性重金属铜和有机磷农药毒死蜱联合作用的毒性效应及风险,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为模式生物,分别应用人工土壤法和滤纸法探讨铜、毒死蜱单一及复合暴露对蚯蚓生长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铜、毒死蜱单一暴露浓度的增大,人工土壤法蚯蚓体质量增长率趋于降低;二者复合暴露组蚯蚓体质量变化则相对平缓.采用概率相加法求得不同浓度组合铜、毒死蜱对蚯蚓体质量联合作用的q值均小于0.55,表明二者的联合作用类型为显著拮抗作用.滤纸法铜、毒死蜱对蚯蚓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联合作用类型主要为拮抗作用;而对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表现为低浓度协同而高浓度拮抗的作用类型.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toxic effects and risks of chlorpyrifos, a representative heavy metal, copper and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 which are seriously polluted in soil environment in China, this study took Aisheng vermis as a model organism. The effects of copper, chlorpyrifos mono-exposure and combined exposure on earthworm growth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system were studied by artificial soil method and filter paper metho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ngle exposure concentration of chlorpyrifos increased with copper exposure. The increase rate of earthworm mass in artificial soil method tended to decrease, but the change of earthworm body mass in the combined exposure group was relatively gentl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hlorpyrifos and chlorpyrifos on earthworm body mass were all less than 0.55,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combined action types of chlorpyrifos and chlorpyrifos were significantly antagonistic.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were mainly antagonistic, while the effects on the contents of reduced glutathione and malondialdehyde were of low concentration synergism and high concentration antagonism.
【作者单位】: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Y13B070010)资助~~
【分类号】:X592;X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典宝;张玮;王丽卿;郝瑞娟;;锯齿新米虾对Cu~(2+)和毒死蜱毒性响应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4年04期
2 纪占华;安婧;肖明月;魏树和;台培东;律泽;;土壤外源金霉素污染对蚯蚓生长发育的生态毒性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10期
3 万宗君;陈振德;栾霞;梁朋;;韭菜和土壤中毒死蜱的残留与降解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2期
4 朱本占;范瑞梅;盛治国;;有机农药和含铜、锌等无机农药协同毒性作用机理[J];科学通报;2011年25期
5 王川;周巧红;吴振斌;;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7期
6 史雅娟;王昕;吕永龙;郭非凡;;DDT和三氯杀螨醇对蚯蚓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7 邱江平;蚯蚓及其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II.蚯蚓生态毒理学[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琳;武瑞;李银生;;阿苯达唑对蚯蚓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07期
2 徐冬梅;饶桂维;;铜-毒死蜱对蚯蚓的联合毒性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9期
3 罗伟;李文红;庞洋洋;戴晓玲;章增林;陈日钊;;淡水鱼塘水体污染的主成分分析[J];水产科学;2016年02期
4 何应森;徐晓燕;何冰;;两种生态类型蚯蚓血液蛋白质组分电泳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03期
5 刘迎;潘波;胡燕;姜蕾;林勇;;毒死蜱对花姬蛙胚胎的致畸效应[J];农药;2016年01期
6 潘赛;邢美燕;王寅;张国贞;杨健;;蚯蚓生物滤池污水处理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15年22期
7 朱江;;PFOA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5年05期
8 高超;李霁;刘征涛;徐镜波;;土壤铅镉铬暴露下赤子爱胜蚓的回避行为和急性毒性[J];环境科学研究;2015年10期
9 张丽萍;王川;周巧红;吴振斌;;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水样中的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年09期
10 余凯敏;冯为民;李国超;张家禹;刘丽丽;闫艳春;;毒死蜱的环境生物学效应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5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艳艺;赖子尼;杨婉玲;高原;李跃飞;庞世勋;;铜和镉对珠江天然仔鱼和幼鱼的毒性效应及其潜在生态风险[J];生态毒理学报;2014年01期
2 敖亮;雷波;王业春;周谐;张晟;;三峡库区典型农村型消落带沉积物风险评价与重金属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14年01期
3 王未;黄从建;张满成;周庆;李爱民;;我国区域性水体农药污染现状研究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3年05期
4 卫志宏;唐雄飞;杨振祥;吕兴菊;孟良;朱江;窦嘉顺;杨四坤;;洱海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控制分配[J];湖泊科学;2013年05期
5 吴宗凡;刘兴国;王高学;;重金属与有机磷农药二元混合物对卤虫联合毒性的评价及预测[J];生态毒理学报;2013年04期
6 张彩明;陈应华;;Cr~(6+)、Mn~(7+)和Zn~(2+)对脊尾白虾幼虾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J];海洋环境科学;2013年02期
7 张敏;邢永雷;李成涛;苏康宇;张坤;宋吉青;;PBS基共聚物对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10期
8 李翠萍;吴民耀;王宏元;;3种半数致死浓度计算方法之比较[J];动物医学进展;2012年09期
9 李伟明;鲍艳宇;周启星;;四环素类抗生素降解途径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8期
10 葛成军;俞花美;焦鹏;;两种四环素类兽药抗生素对白菜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的毒性效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冬莲,石洪凌;浅谈铝的污染及毒性效应[J];化学世界;2002年04期
2 孙敬艳,黄丽萍,乔显亮,杨希川,陈景文;1,8-二羟基蒽醌对大型n灥亩拘孕в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3 李贞;李丕鹏;徐齐艳;陆宇燕;;农药和化肥对无尾两栖类蝌蚪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0年02期
4 林加涵,林海宁,黄志斌,方永强;铬对文昌鱼的毒性效应和生长的影响[J];台湾海峡;1998年02期
5 ;动物所专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评价低剂量农药的复合毒性效应[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22期
6 康佳;雷炳莉;刘倩;王学彤;吴明红;徐刚;傅家谟;;上海河流沉积物的有机提取物对3种细胞的毒性效应[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7 刘智敏;顾雪元;王晓蓉;汤佳昀;罗军;;化学提取法预测土壤中镉对蚯蚓的毒性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0期
8 于志刚,张经,史峰岩,吴超元;一种评价重金属污染对大型海藻毒性效应的新方法[J];海洋与湖沼;1999年02期
9 庞然;岳芳宁;王希萌;陈威;张承东;;复杂环境条件下富勒烯的微生物毒性效应[J];环境化学;2014年01期
10 黄敏毅;张育辉;;镉对中国林蛙肾组织结构的毒性效应[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峰华;沈盎绿;沈新强;陈志杰;;溢油污染对蟹类幼体毒性效应的评价[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王永华;王媛;丁君;常亚青;;构建海胆胚胎发育毒理模型检测除草剂的毒性效应[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崔琳;曹冬;江桂斌;;代谢组学方法用于全氟辛烷磺酸盐的毒性效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林志芬;田大勇;王大力;尹大强;;以腈醛化合物为例探讨混合物联合毒性效应中关键原子电荷的作用[A];第七次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第四届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王艳;王雯娜;唐莺莹;臧瑞玲;蔡伟民;;镉污染对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昕馨;宋玉芳;;低剂量菲污染对小麦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物酶的毒性效应[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李昕馨;宋玉芳;;低剂量菲污染对植物细胞色素P450和过氧化物酶的毒性效应[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孙立伟;池剑;彭祖华;傅正伟;;Beta-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对模式鱼的毒性效应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刘锡尧;袁东星;刘丽华;梁英;陈耀瑾;林方芳;;梯度方法研究燃煤电厂脱硫海水对褶牡蛎(Plicatula Gmelin)的汞富集及毒性效应[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赵慧敏;李敏;魏东斌;杜宇国;;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 沈基飞 记者 陈丽平;发现烟草颗粒物致癌新机制[N];法制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宿烽;有机锡化合物和烟碱类杀虫剂对牙鲆鱼鳃细胞株(系)的毒性效应与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朱丽岩;几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青岛近海常见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刘晶靓;滇池鱼类典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生物富集及毒性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4 张辉;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菲(PHE)对菲律宾蛤仔毒性效应与污染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汪宁欣;无机砷在淡水浮游植物和动物中的富集与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王法琦;全氟辛烷磺酸发育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孔庆霞;不同营养条件下萘和菲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春燕;铬(Ⅵ)和菲复合污染对土壤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危害性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2 白娟娟;基于斑马鱼毒性效应的污水再生处理工艺过程的比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3 杜宇;稀土元素镧和铜单一及复合胁迫下对蚯蚓几种重要酶活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靖;十溴联苯醚—铅复合胁迫重复暴露对蚯蚓—土壤系统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维君;铬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幼体的毒性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翔;三氯异氰尿酸和盐酸环丙沙星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D];暨南大学;2006年
7 吕琨淼;人工合成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浮萍的影响:毒性效应、吸收方式和分布规律[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何志强;重金属(铜、锌和汞)对中华倒刺渻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王珊珊;有机锡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及其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10 陈玛丽;四溴双酚-A对鱼类的毒性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7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1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