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的分布特征
本文选题:土壤有机碳 切入点:不同林型 出处:《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探讨不同类型人工固沙林下土壤有机碳的差异,以辽宁省章古台沙地5种林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0—5,5—10,10—20,20—40cm土层有机碳、全氮、腐殖质组分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林型0—40cm土层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为樟子松纯林(4.72g/kg)怀槐樟子松(4.48g/kg)榆树樟子松(4.38g/kg)云杉樟子松(4.21g/kg)杨树纯林(3.95g/kg)对照(1.88g/kg);有机碳储量表现为怀槐樟子松(20.00t/hm~2)樟子松纯林(19.92t/hm~2)榆树樟子松(19.06t/hm~2)云杉樟子松(17.31t/hm~2)杨树纯林(16.61t/hm~2)对照(8.44t/hm~2);经腐殖质组分分析发现土壤腐殖质碳含量表现为云杉樟子松(2.04g/kg)榆树樟子松(1.93g/kg)樟子松纯林(1.74g/kg)杨树纯林(1.65g/kg)怀槐樟子松(1.58g/kg)对照(0.75g/kg)。各林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腐殖质碳、胡敏酸、富里酸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different types of artificial sand fixation forest,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in 0-55-10 ~ 10 ~ (-20) ~ (-20) ~ (20) ~ (20) ~ (40 cm) soil layer of Zhanggutai sandy land of Liaoning Province were studied by statistical metho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umus compon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ch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s 4.72 g / kg for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4.48 g / kg) for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4.38 g / kg) for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4.38 g / kg) for pure forest of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4.21 g / kg) for poplar pure forest (3.95 g / kg) and 1.88 g / kg for pure forest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L.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mongolica var. mongolica in pure poplar forest (16.61t 路hmmc-2) control: 8.44t / hmm-2; humus component analysis shows that soil humus carbon content is 2.04g / kg; 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1.93g / kg) pure Pinus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s var. sylvestris forest 1.74 g / kg) poplar pure forest 1.65g / kg) control 0.75g / k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total nitrogen, Humic carbon, Hu Min acid and fulvic acid were all positively correlated.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省章古台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TC0500803-04)
【分类号】:S153.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迎菊;靳正忠;雷加强;王永东;付庆龙;;人工防护林对风沙土有机碳动力学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7年03期
2 张婧;左小安;吕朋;周欣;连杰;刘良旭;岳喜元;;科尔沁沙地草地植被对围封和放牧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7年03期
3 张建鹏;李玉强;赵学勇;张铜会;佘倩楠;刘敏;魏水莲;;围封对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固碳潜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7年03期
4 蔡楚雄;贾玉华;郭成久;;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作用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2期
5 郭月峰;王娟;祁伟;姚云峰;尉迟文思;韩兆敏;刘龙;王剑然;;风沙土区黄柳根系及其碳储量分布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7年02期
6 高亮;高永;王静;罗凤敏;吕新丰;;土地覆盖类型对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6年05期
7 高杰;郭子健;刘艳红;;北京松山天然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6年10期
8 孙清芳;贾立明;刘玉龙;韩丽冬;刘滨凡;;中国森林植被与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6年08期
9 黎英华;姚云峰;秦富仓;郭洋洋;罗继尧;;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6年03期
10 赵玮;胡中民;杨浩;张雷明;郭群;乌志颜;刘德义;李胜功;;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和小叶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及其与林龄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1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段海侠;樟子松固沙林地表环境要素变化规律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2 史学军;中国东部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达净;许端阳;王子玉;丁雪;宋阿琳;;沙漠化治理中的生态补偿研究综述(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8年03期
2 贾树海;王薇薇;张日升;;不同林型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组成的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6期
3 刘曦乔;梁萌杰;陈龙池;汪思龙;郑文辉;余鑫;李仁山;张广杰;王福生;杨海军;;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J];生态学杂志;2017年09期
4 王鑫;杨德刚;熊黑钢;安尼瓦尔·买买提;公延明;王建成;;新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7年04期
5 昭日格;乌仁陶格斯;苏楞高娃;;浑善达克沙地不同龄级沙柳灌丛土壤有机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17期
6 陈忠伟;;樟子松种植培育技术的几点思考[J];农技服务;2017年11期
7 尹帅;姜培坤;孟赐福;吴家森;张金林;;绿竹和麻竹地上部植硅体碳封存潜力[J];生态学报;2017年20期
8 王迎菊;靳正忠;雷加强;王永东;付庆龙;;人工防护林对风沙土有机碳动力学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7年03期
9 张建鹏;李玉强;赵学勇;张铜会;佘倩楠;刘敏;魏水莲;;围封对沙漠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固碳潜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7年03期
10 陈永乐;张志山;赵洋;;人工固沙区土壤碳分布及其与土壤属性的关系[J];中国沙漠;201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娟;库滨带典型植物土壤有机碳氮矿化潜势[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2 朱凌宇;我国南方几种主要土壤有机碳分解特征及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亮;高永;王静;罗凤敏;吕新丰;;土地覆盖类型对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6年05期
2 杨勇;刘爱军;李兰花;陈海军;宋向阳;王保林;罗冬;王明玖;;围封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特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6年05期
3 黎英华;姚云峰;秦富仓;郭洋洋;罗继尧;;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6年03期
4 刘文亭;卫智军;吕世杰;孙世贤;代景忠;;土地利用方式对荒漠草地生物量分配及碳密度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6年03期
5 郭京衡;李尝君;曾凡江;张波;刘波;郭自春;;2种荒漠植物根系生物量分布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关系[J];干旱区研究;2016年01期
6 吕朋;左小安;张婧;周欣;连杰;刘良旭;;放牧强度对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植被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6年01期
7 刘任涛;朱凡;;人工与自然恢复方式对流动沙地土壤与植被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6期
8 党珍珍;王凯博;周正朝;张晓艳;;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恢复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5年06期
9 赵哈林;李瑾;周瑞莲;曲浩;云建英;潘成臣;;风沙流持续吹袭对樟子松幼树光合蒸腾作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20期
10 李洋;严振英;郭丁;王海霞;苏淑兰;李旭东;傅华;;围封对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5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帆;秦岭林区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峰,杨浩,蔡祖聪,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J];土壤学报;2001年04期
2 杨丽霞,潘剑君;土壤有机碳动态模型的研究进展(英文)[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2003年04期
3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4 张国盛,黄高宝;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潜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年02期
5 彭文英;张科利;杨勤科;;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6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邵月红;潘剑君;许信旺;米高奇;;浅谈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估算方法[J];土壤通报;2006年05期
8 赵鑫;宇万太;李建东;姜子绍;;不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11期
9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10 苏艳华;黄耀;;湿地垦殖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模拟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2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范胜龙;农用地分等中样点布设对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崔鸿侠;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何亚婷;长期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贾御夫;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技术研究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7 李龙;赤峰市敖汉旗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8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林林;山地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分析及预测[D];西南大学;2013年
2 蔚耀洲;温度和水分对山西省地带性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悦;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未来变化的模拟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姜航;张广才岭西坡地形因子和保护机制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黄琳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及矿化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莲阁;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7 贾会娟;西南丘陵区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相关组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8 张洋;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9 张帅;黄土丘陵区深层土壤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10 张丽敏;长期施肥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对碳投入的响应特征[D];贵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34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3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