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微生物挂膜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效果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本文选题:生物填料 切入点:PHBV 出处:《水生生物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弹性填料和流化床填料为硝化反应的生物挂膜材料,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为反硝化反应的碳源和生物膜载体,通过微生物自然挂膜处理低C/N比水产养殖废水,去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及总氮。应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25—30℃,该处理系统首次挂膜成功需要4周,启动后运行稳定,对2种不同来源和氮污染程度的养殖废水均有较好的脱氮效果,氨氮、亚硝酸盐氮及总氮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硝化生物膜(a)的优势菌分别归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反硝化生物膜(b)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指数均远大于前者,主要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螺旋体门(Spirochaetae)及绿菌门(Chlorobi)。其中,归属于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的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和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在2种生物膜中占比均较高。由于所处环境(载体,碳源、溶氧等)不同,在属分类水平上,2种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明显差异。生物膜a中属的种类仅为b的三分之二,相对丰度0.5%的优势菌属,a为8个,b为18个。其中,隶属丛毛单胞菌科和红环菌科未知属的优势种群分别占到a、b总序列数的56.67%和45.51%。磁螺菌属(Magnetospirillum)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是a中特有的优势功能菌群,梭菌属(Clostridium)、动胶菌属(Zoogloea)、管道杆菌属(Cloacibacterium)、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等具有反硝化功能的菌群为b的优势菌属。
[Abstract]:Using elastic filler and fluidized bed packing as biofilm material for nitrification and polyhydroxybutyric acid / valerate copolyester (PHBV) as carbon source and biofilm carrier for denitrification treatment of low C / N ratio aquaculture wastewater was studied. Ammonia nitrogen, nitrite nitrogen and total nitrogen were removed from the water.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biofilm were analyzed by Miseq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ique. After start-up, the operation is stable, and it has better denitrification effect on two kinds of aquaculture wastewater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degree of nitrogen pollution, ammonia nitrogen, ammonia nitrogen, ammonia nitrogen, ammonia nitrogen, ammonia nitrogen, ammonia nitrogen, The removal rates of nitrite nitrogen and total nitrogen are above 90%. The dominant bacteria of nitrifying biofilm belong to the diversity index and abundance index of Proteobacteriae (Proteobacteriae), Bacteroidetes (Bacteroidetes.) and Firmicutes.denitrifying biofilm (b). The number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former. It mainly consists of phylum, phylum, Bacteroides, Spirochaetaees, Spirochaetaees and Chlorobiridae. Comamonadaceaees and Rhodocyclaceaes belonging to Beta proteobacteriae, belong to the class 尾 -Proteobacteriae, have a higher proportion in the two biofilm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carrier, carbon source, dissolved oxygen, etc.), At the taxonomic level,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two biofilms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s. The species of biofilm a were only 2/3 of b, and the dominant genera of relative abundance 0.5% were 8 nb and 18, respectively. 56.67% and 45.51of the total number of AGB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dominant populations belonging to the unknown genera of Cytomonas and Rhodoidae, respectively. Magnetospirillum (Magnetospirillum) and Nitrospira (Nitrospiraa) were the dominant functional flora of A. Clostridium, Zoogloea, Cloacia, Desulfovibrio and other bacteria with denitrification are dominant genera.
【作者单位】: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基金】:“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5BAD13B04) 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科技专项重点项目(2014ZD2020)资助~~
【分类号】:X172;X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芳;陈琛;彭益全;冀德伟;於俊琦;陈少波;谢起浪;曾国权;刘伟成;;海水养殖废水灌溉对碱蓬和海蓬子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2年04期
2 应时;全哲学;;人体皮肤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2013年03期
3 师舞阳;王淑玉;施剑锋;;酸性矿坑废水及目前研究酸性矿坑废水微生物群落的方法(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5期
4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5 易维洁;贺江舟;曲东;;不同水稻土微生物群落利用有机酸的铁还原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6 王秀丽,徐建民,姚槐应,谢正苗;重金属铜、锌、镉、铅复合污染对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7 曾翠平;鲁安怀;李艳;吴婧;王鑫;丁瑞;颜云花;;红壤中微生物群落对半导体矿物日光催化作用的响应[J];高校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8 李卓佳;林亮;杨莺莺;林小涛;;芽孢杆菌制剂对虾池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9 李彬辉;许燕滨;赵欣欣;陈宏任;陈锐滨;江美欣;;养殖废水中抗生素与重金属交叉抗性微生物的筛选及其抗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11期
10 叶央芳;闵航;;代谢指纹评估苯噻草胺对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的短期影响[J];土壤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立平;;分子生态学与微生物群落的动力学监测、结构解析及功能调控[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慧;何晶晶;张颖;徐慧;史荣久;陈冠雄;;选择16S rDNA不同高变区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比较[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赵立平;;生态基因组学与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解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朱玲;张锐;钱培元;;南海海盆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梦然;南极冰川湖下有各种微生物群落栖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华凌;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落差异显著[N];科技日报;2012年
3 记者 刘海英;英发现以异糖酸为食的微生物群落[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郭建国;造纸和农药污染对大凌河微生物群落影响特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焦硕;微生物群落构建和演替对石油污染物的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王尚;滇藏热泉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刘正辉;东江氨氮污染河段的微生物群落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谢建平;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在两种典型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肖升木;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张衍;化工园区废水排放对杭州湾纳污区域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8 刘学端;海底及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霖霞;海水养殖废水的微生物修复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2 李林佳;青岛市不同季节雾霾期与非雾霾期空气微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罗锡梅;基于单碱基识别的qPCR微生物群落定量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黄琼;南昌市PM10和PM2.5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及其相关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5 胡海啸;基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海岸带生境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6 丁红利;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群落及其演替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7 王梓;东北黑土不同土壤利用方式下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8 张旭;淡水水体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微生物指标评价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9 钱茜茜;腌干鱼加工过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及产胺菌的控制技术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10 张倩;若尔盖铀矿区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对外源铀的响应[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40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4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