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ostiakov二参数入渗模型参数的BP预测
本文选题:耕作土壤 切入点:Kostiakov二参数入渗模型 出处:《节水灌溉》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黄土高原区大田耕作土壤的水分入渗试验,建立了Kostiakov二参数入渗模型参数的BP神经网络预测,实现了以土壤基本理化参数为输入变量,Kostiakov二参数模型参数为输出变量的BP预测方法,并分别对二参数模型中的入渗系数k、入渗指数α以及90min累积入渗量H进行了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精度比较,结果显示对入渗系数k实现BP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082 3%,入渗指数α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45 9%,90min累积入渗量H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973 5%,三者的平均相对误差值均在7%以下,预测精度较高,预测效果较好,表明以土壤基本理化参数为输入变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获取准确的入渗参数提供技术手段,进而为提高农业灌溉水管理水平和灌水效率提供支撑。
[Abstract]:Based on the experiment of water infiltration in field tillage soil in Loess Plateau, BP neural network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parameters of Kostiakov two-parameter infiltration model. The BP prediction method with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soil as input variable and Kostiakov two-parameter model parameters as output variables is realized. The accuracy of the predicted values and the measured values of the infiltration coefficient k, the infiltration index 伪 and 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mount H of 90min in the two-parameter model are compar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BP prediction for infiltration coefficient k is 6.082 3,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infiltration index 伪 is 1.045 9 minutes,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H is 4.973 5, and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all three is less than 7%.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is high and the prediction effect is good, which indicates that BP neural network with the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soil as input variable is feasible.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technical means for obtaining accurate infiltration parameters. It provides support for improving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level and irrigation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
【分类号】:S152.7;;TV93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军虎;;周期供水时间对肥液间歇入渗水氮运移特性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邹翔;崔鹏;张平仓;;小江流域的土壤入渗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李治军;薛彦东;;土壤入渗试验研究进展[A];寒区水资源研究[C];2008年
4 任运刚;;两种入渗研究方法对比分析[A];重庆市水利学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2009年
5 史晓楠;王全九;叶海燕;苏莹;;微咸水水质对土壤入渗特征影响分析[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6 费良军;朱兴华;;不同施肥方式的单膜孔点源入渗水肥运移特性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7 周宏飞;汤英;周宝佳;;荒漠灌木及冻融影响下的风沙土入渗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李建文;孙西欢;;黄河床面入渗窗口的统计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王辉;王全九;姚帮忪;;PAM用量及施加方式对积水垂直入渗特征影响[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杨宾;李方;白星广;李国杰;王廷涛;张海秀;林云青;伍斌;李慧颖;杜晓明;李发生;韩清洁;陈有志;;多孔介质中溶质类污染物的入渗与淋洗实验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龙山;黄土坡地地表糙度特征及其对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方书敏;陇中黄土高原典型人工林土壤水文过程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李红星;基于点入渗参数计算土渠床渗漏损失的方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建丰;黄土区层状土入渗特性及其指流的实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王建新;降雨非饱和入渗过程的水势描述及理论模型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6 董玉云;膜孔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7 原林虎;PHILIP入渗模型参数预报模型研究与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李援农;不同灌溉方式入渗条件下的土壤空气阻渗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马世国;强降雨条件下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的无限边坡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脱云飞;膜孔灌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远;基于HYDRUS模型的一维及三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梁树;不同降雨条件下成都粘土基坑边坡入渗深度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杨霄;关中地区城市下垫面雨水入渗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莫斌;紫色土区不同入渗测定方法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安倩;吕梁方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对比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吉爱丽;掺土铝渣入渗规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7 吕志备;不同坡度、容重和覆盖对坡面水土流失及入渗的影响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8 汪聪;不同防护形式对于土质边坡雨水入渗的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9 李爱平;改良材料对土壤入渗和水分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李宁宁;季节性河道非饱和入渗室内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7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47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