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农业技术推广站轻松吗_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的策略探讨

发布时间:2016-11-06 13:26

  本文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的策略探讨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12-9-14 5:47:15

 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传播科技创新成果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组织,在确保农业技术从实验室到达田间地头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业科技放在突出的地位加以强调。200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出台,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作出全面部署。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在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2009年7月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向深入。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农业现代化进程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与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在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1]。这里将从如下五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深入改革做参考。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建(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恢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农业推广体系的迅速发展。1952年,农业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精神,提出了“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技术员为骨干组成技术推广网络”,这是最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模式,也是企业主导模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最初形式,其推广主体是农业企业——农场,推广对象是附近农民,主要推广技术是良种等物化技术,技术推广实行无偿援助服务方式,农场领导层是这一体系的直接管理主体[2]。
    1953年,农业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颁布《农业技术推广方案》,提出了《关于充实农业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指导的意见》,规定在区一级设立技术推广站,开展农业技术指导。1954年,农业部拟定《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对推广站的性质、任务、组织领导、工作方法、工作制度、经费、设备都做了规定,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进入普及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57年左右,全国普遍建立起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工作站和水产技术推广站[3]。
    这一阶段农业推广体系开始逐步创建与完善,但是体制建设并不健全,没有上层机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推广体系[4]。由于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缺乏上级技术指导,加之生产条件、技术力量等方面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总结和推广老农、劳模生产经验和农家品种,农业技术应用仍然维持在传统生产技术水平。
    (二)农技推广体系的第一次严重受挫及调整(1958~1965年)
    1959~1961年的三年间,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同时也为了配合人民公社体制,各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开始精简。1959年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站被砍掉了三分之一,人员减少三分之二,许多农技人员改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元气大伤,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一次受到了严重挫折。1962年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农技推广体系再度受到重视,并开始由综合性向专业化转变;1962年12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充实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对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同时,农技干部开始到社队蹲点,搞样板田,运用示范和培训推广方式,推广了大量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培训了上百万农民技术人员。到1965年,全国恢复农业推广站14460个,共有农技推广人员76560名,各地县农技站还出现了专业分工,设置了农技、种子、化肥、植保、农机、畜牧等站[5]这一时期,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受挫与恢复调整,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专业分工更为细致,服务效果显著增强。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大专院校、地区农科所、县农技推广部门等机构共同构成这一时期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农技供给主体。
    (三)供给型推广体制向需求型推广体制转变(1966~1977年)
    1966年后,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被撤销,技术人员被下放或被迫改行,农技推广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广大农民群众还是在进行农业生产,仍然迫切要求技术指导。有的地区在群众中成立了科学实验站,吸收有经验的农民做技术员。湖南华容县于1969年创办了“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即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生产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小组。1974年,农林部和中科院在华容县召开“全国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交流会”,要求在三年内将“四级农科网”普及到全国大部分农业区。1976年起,财政部每年补助社队农科组织2000万元,逐步把“四级农科网”装备起来。
    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由于不分层次地大搞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混淆科研与推广的性质,简单地以群众运动代替专业农技推广队伍,不仅许多科研、推广队伍无法完成,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由需求引发的自给制农技推广体系在传播农技知识、培训农民技术员、提高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四)农技推广体系的恢复和发展(1978~1989年)
    1978年改革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技推广机构由原来面向公社、大队转向直接面向千家万户,原有的四级农科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不再适应农村经营形式的变化,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迫切需要农业技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构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农村改革后的新形势,便成为当时改革的主要任务。
    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和发展县农技推广中心,使之成为农业推广工作骨干,相关文件有1979年4月农业部批转的《建立农业科学试验、推广、培训中心试点县座谈会纪要》,1983年7月农牧渔业部发布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例(试行)》;二是改革农技推广机构经营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主体,逐步减轻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相关文章


  本文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6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6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