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改造措施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与有机碳的关系
本文选题:川南 切入点:马尾松低效林 出处:《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林地的改造与恢复过程,是改造过程的重要评价指标,研究林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碳库的关系对于反映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土壤微生物影响着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关联性较强。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着植物群落的变化而产生差异。微生物不仅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生物因子,在土壤有机碳的形成与转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酶活性不仅是表征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指标,而且与碳素循环密切相关,己成为生态系统过程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监测指标之一。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诸多,微生物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其贡献显著。本文以宜宾市来复镇马尾松低效林不同改造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改造措施对林下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学特征与土壤有机碳的响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马尾松低效林几种改造措施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变化:林窗改造细菌数量比对照增多3%-63%,小中型林窗对对照差异显著(p0.05),真菌数量增多24%-100.06%,中型林窗差异显著(p0.05);放线菌增多14%-84%,中型林窗差异显著(p0.05);皆伐重造细菌数量比对照减少8%-19%,差异不显著(p0.05),真菌数量减少14-34%,差异显著(p0.05),放线菌数量减少4%-10%,差异不显著(p0.05)。微生物总量变化趋势与细菌相似。总体看来:小中型林窗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多(p0.05),皆伐林下微生物数量减少,但不显著(p0.05)。几种改造措施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总量在不同土层数量变化明显。0-20土层明显高于2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季节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细菌与放线菌数量整体表现为:夏季出现峰值,其次为春秋季,冬季出现最低值;真菌为秋季出现峰值,其次为春夏季,冬季出现最低值。(2)不同改造措施下,三种酶活性大致表现为:林窗对照皆伐重造。蔗糖酶活性随林窗大小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整体来看林窗以及皆伐重造对蔗糖酶的变化并不显著(p0.05)。小型及大型林窗改造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对照相差异不显著(p0.05),中型林窗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皆伐重造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且差异显著(p0.05)。纤维素酶表现为中型林窗差异显著(p0.05),皆伐不显著(p0.05)。几种改造措施下,土壤酶活性在秋季出现最大值,其次为春夏季,冬季酶活性最小。(3)不同改造措施下,林窗土壤微生物量碳比对照提高了0%-76%,皆伐重造比对照降低了3%-26%。中型林窗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小型及大型林窗差异不显著(p0.05);皆伐初期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表层的MBC含量,下层不显著(p0.05)。几种改造措施下,土壤微生量碳的季节分布动态基本为:秋季最高,其次为春夏季,冬季最低。(4)不同改造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熵大小整体表现为林窗皆伐重造对照,林窗与皆伐重造初期使得微生物熵增加,整体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熵的季节变化大致表现为:秋春季较高,其次为冬季,夏季最低。(5)有机碳与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MBC含量、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有机碳与qMB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可溶性有机碳与放线菌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细菌、微生物总量、MBC含量、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真菌、蔗糖酶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易氧化碳与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MBC含量、qMBC、纤维素酶、蔗糖酶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细菌、过氧化氢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氧化稳定系数与qMBC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p0.05),与MBC、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真菌、细菌、放线菌、微生物、纤维素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6)通过对不同改造措施微生物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林窗尤其是中型林窗下微生物数量、生物量、酶活性显著提高,这说明马尾松林窗的初期形成明显影响了林下微生物。皆伐重造初期林下微生物活性低于对照林。微生物特性指标与土壤碳稳定系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无显著关系(p0.05)。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S791.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微;陶建平;胡凯;李宗峰;宋利霞;;小径竹对亚高山暗针叶林优势树种林窗更新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8年01期
2 胡理乐;李俊生;吴晓莆;闫伯前;朱教君;罗建武;肖能文;;林窗几何特征的测定方法[J];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3 赵桂玲;;林窗研究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部分成果简介[J];中国科学基金;2013年04期
4 奚为民,钟章成,毕润成;林窗植被研究进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5 昝启杰,李鸣光,张志权,周先叶;林窗及其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J];植物学通报;1997年S1期
6 夏冰,邓飞,贺善安;林窗研究进展[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7年04期
7 刘文杰,李庆军,张光明,施济普,白坤甲,王昌命;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J];生态学报;2000年06期
8 刘文杰,李庆军,张光明,施济普,白坤甲;西双版纳望天树林林窗小气候特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9 王进欣,张一平,马友鑫,刘玉洪,李佑荣,段文平;西双版纳人工林林窗光照剖线分布特征[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年01期
10 张一平,王进欣,刘玉洪,马友鑫,李佑荣;热带次生林林窗干热季光照特征初步分析[J];广西植物;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石德;潘辉;叶功富;蔡燕徽;洪志猛;;林窗干扰对森林公园土壤碳排放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3 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2 张一平;窦军霞;马友鑫;刘玉洪;郭萍;王进欣;;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特征分析[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窦军霞;张一平;刘玉洪;马友鑫;;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辐射特征初步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4 何中声;刘金福;郑世群;吴则焰;牛杰;洪伟;;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空气与土壤温湿度的时空分布特征[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郝凯婕;李贤伟;范川;王晓虹;范,
本文编号:1665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6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