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SOM神经网络模型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区域差异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7 20:17

  本文选题:SOM神经网络 切入点:耕地非农化 出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基于2006-2014年湖北省16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资源禀赋三方面构建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OM神经网络模型对湖北省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16个主要城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2006年以西南、东北地区往省内中部地区递减;2008年其区域差异变化不大;2010年则从西南-东北走向往边缘化发展;2012年呈现以武汉市、宜昌市为耕地非农化高压中心并辐射周边城市,形成了两条共同发展的平行线;直至2014年,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压力趋于平缓,武汉市周边小城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有小幅度上升。(2)SOM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聚类和容错能力,适用于开展耕地非农化压力的区域差异研究。研究结果反映了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空间异质性,为土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提供了基础。
[Abstract]: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16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4,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on-agricultural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Hubei Province i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economic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nd resource endowment. The SOM neural network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 pressure in Hube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non-agricultural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16 major cities of Hubei Province. The northeast region decreased to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rovince; in 2008,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did not change much; in 2010, it moved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to marginalize; in 2012, Wuhan City, Yichang City as the non-agricultural high pressure center of cultivated land and radiation surrounding cities, Until 2014, the non-agricultural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Wuhan tended to be gentle, and the non-agricultural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small cities around Wuhan increased by a small margin. The SOM neural network model had strong clustering and fault-tolerant ability. The results reflect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non-agricultural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Hubei Province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张多尺度耦合机理研究”(4110109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镇用地扩张与耕地功能演变的时空耦合机理研究——以武汉市为例”(413711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生产力总量平衡的耕地区域布局优化及补偿机制研究”(13CGL092)
【分类号】:F32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力量;非农化与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J];学习导报;2001年02期

2 顾海兵;提升我国经济非农化水平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8期

3 和丽;关于非农化建设问题探讨[J];学术探索;2002年03期

4 姜长云;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农户(农民)分化的动态考察──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09期

5 赵永革;我国农村非农化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以辽宁和江苏两省的定量分析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6期

6 吕立才;;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农经本科人才培养的非农化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03期

7 刘小华;;统计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在耕地非农化分析中的对比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8 甘巧林,程一钧;加速乡村非农化发展有利于转换西部地区的二元结构[J];开发研究;1998年04期

9 张丽琼;赵雪雁;郭芳;李文美;;黑河中游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水足迹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郑荣宝;陈美招;;耕地非农化流转与决策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2 刘运宪;欧小鸥;;怀化市农户行为与耕地非农化关系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斐;耕地非农化及其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赵利利;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时空演变格局[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黄伟;耕地与基本农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4 吴先华;江苏省耕地非农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付继强;烟台市城乡结合部耕地非农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6 徐艳;陕西省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霍圣夫;哈尔滨市耕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73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73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1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