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区与农区耕地配置模式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富锦市 切入点:垦区 出处:《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年06期
【摘要】:以富锦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知识,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对该区域垦区与农区的耕地配置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着重从垦殖率、耕地内部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斑块特征、居民点等方面探讨二者耕地配置模式的异同。结果表明:农区垦殖率为81.94%,高于垦区的70.64%;农区的水田、旱地面积相差悬殊,旱地面积接近于水田的7倍;农区、垦区水旱混合区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13.28%和36.15%;农区水田斑块为10.81ha,小于垦区的21.38ha。最后为土地整治项目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Abstract]:Taking Fujin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using the knowledg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land resources science, land us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ec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llocation patterns between the reclamation area and the agricultural area in this area.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ultivated land allocation pattern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clamation rate, internal quantity structure of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patch characteristics and settle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ivation rate in agricultural areas was 81.94, which was higher than 70.64 in reclamation areas, and the paddy fields in agricultural areas. The difference of dry land area is great, the area of dryland is nearly 7 times of that of paddy field, in agricultural area, the mixed area of land and drought accounts for 13.28% and 36.15% of the tota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respectively, the patch of paddy field in agricultural area is 10.81 haa, less than 21.38 haa of reclamation area. Finally, some referenc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roject of land regulation.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作者单位】: 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分类号】:S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实用景观生态学》简介[J];生态学杂志;2001年03期
2 曹宇,肖笃宁,赵羿,李秀珍,王连平;近十年来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3期
3 陈遐林,汤腾方;景观生态学应用与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3年02期
4 何东进,洪伟,胡海清;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李秀珍;胡远满;贺红士;肖笃宁;;从第七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看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特点[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6 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苏常红;姚雪玲;刘宇;;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7 张俊国;张铁峰;王彪;;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林业勘查设计;2008年02期
8 ;第六届全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第一论通知[J];生态学报;2009年01期
9 ;第六届全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第一论通知[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10 ;第六届全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第一论通知[J];生态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笃宁;李秀珍;;发展中的景观生态学[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2 肖笃宁;李秀珍;陈文波;;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前沿与发展战略[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马璐;陈卉;;浅谈景观生态学与环境营造[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肖笃宁;;土地变化研究中的景观生态学方法[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熊青青;;3S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张纵;;论景观生态理论及其规划应用[A];中国科协第3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卫星会议暨中国园艺学会第2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昌晓;钟章成;;略论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在林业生态工程中应用[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8 赵璨;张熙;师子乾;;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下山地城市的建设——以泸西总体规划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生态规划)[C];2012年
9 游珍;李占斌;;景观生态学在水蚀风蚀交错带划分中的应用[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10 陈昌笃;;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及其对资源管理和自然保护的意义[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 采写;专家把脉国内景观生态学发展之路[N];中国花卉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颖;金奖工程中的景观生态学[N];中国花卉报;2007年
3 常光宇;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N];山西党校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汤璇;以景观生态学视角研究城市土地利用[N];广东建设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月红;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田园绿道规划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朱越;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唐古拉山镇总体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高芙蓉;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景观生态学方法初探[D];重庆大学;2006年
4 伍雯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型水灾防灾减灾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张曦;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重庆主城区滨江地带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骆永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东山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黄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8 曾涛;景观生态学在丘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闫蕙;基于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山地休闲度假区规划分析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胥彦玲;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甘肃省为例[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90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69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