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评价——以甘南高原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03 06:13

  本文选题:农户 切入点:气候变化 出处:《生态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气候变化加剧了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农户已采取了各种响应措施,当前急需评估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效果,以便选择更有效的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所采取适应策略的特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现行适应策略的效果,并利用多准则决策模型确定了最优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结果显示:(1)甘南高原农户多采取组合型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尤以调整+扩张型策略为主;(2)甘南高原农户所采取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效果较好,效益指数为3.43。其中,农区农户的适应策略效果最好、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差;(3)甘南高原不同区域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存在差异。其中,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户筛选的最优策略为调整农牧业结构,而农区农户为完善农牧业基础设施。最后,提出了提高农户适应策略效果的对策建议及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Abstract]:Climate change has aggravated the 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of farmers in the vulnerable areas of alpine ecology. In order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farmers have taken various response measures. It is urge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farmers in order to choose more effective adaptation strategies.Taking the Gannan Plateau as the research area, based on the data of household surve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farmers we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 of current adaptation strategies was analyzed b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The optimal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 i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ode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farmers in Gannan Plateau mostly adopted combination strategy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especially the expansion strategy. 2)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 adopted by farmers in Gannan Plateau was better, and the benefit index was 3.43.Among them, farmers' adaptation strategies were the best in agricultural areas, followed by semi-agricultural and semi-pastoral areas, and worst in pure pastoral areas. (3)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optimal strategies of farm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Gannan Plateau.Among them, the optimal strategy for the screening of farmers in pure pastoral areas and semi-agricultural and semi-pastoral areas is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while the farmers in agricultural areas are to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farmers' adapt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problems needing further attention in future research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106,4147111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910) 甘肃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分类号】:F323.6;S1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可佳;气候变化不可逆转吗[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1年10期

2 高广生;气候变化的本质与应对策略[J];今日国土;2002年Z2期

3 高云;毛留喜;程磊;;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3年12期

4 雷 Wen,查尔斯 A.Lin;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5 ;气候变化的影响以负面为主[J];安全与健康;2003年05期

6 石缎花,David A King;气候变化科学:适应,减缓,还是漠视?[J];生态学报;2004年07期

7 邹晶;一次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研讨会[J];世界环境;2004年06期

8 石莉;新计算机模型再现千年气候变化信息[J];海洋信息;2005年03期

9 江滢,罗勇;“韩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3期

10 王伟中,王文远;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迎;;把握中国在气候变化上核心利益[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2 沈永平;;加强与媒体的紧密合作扩大气候变化科学信息的普及与传播[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3 车振学;杜学胜;周康军;;气候变化对黄河防洪抗旱带来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徐寅杰;林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体系建设[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彭黎明;;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的调查[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6 许慧慧;施烨闻;钱海雷;金奇昂;张莉君;张江华;郭常义;;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高庆先;;注重培养建设一支稳定、专业、持续的外交谈判队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8 王长科;;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9 赵艳霞;;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资料、成果共享[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10 张骥;;《后天》的警示——让我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艳红;我国将设最高气候应对指挥部[N];北京商报;2007年

2 张静;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项目将启动[N];中国财经报;2007年

3 战雪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今起实施[N];中国财经报;2007年

4 黄勇;驱散气候变化梦魇[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把应对气候变化放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N];中国气象报;2007年

6 潘俊杰;中国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N];中国气象报;2007年

7 吕守奇邋丁灵红 桑剑;四川:面向党政领导宣讲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7年

8 尤志宇;宁夏: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新途径[N];中国气象报;2007年

9 吕蓁;我国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袁农;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四大重点[N];东方城乡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t熺

本文编号:1703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03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e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