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森林凋落物与腐殖质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本文选题:生态化学计量 + 常绿阔叶林 ; 参考:《山地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以哀牢山原生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其受损后处于恢复演替中的滇南山杨林的凋落物、腐殖质和表层土壤(0~20 cm)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组分的C、N、P和土壤表层有效养分含量,结果为:C、N含量表现为凋落物腐殖质土壤,P含量则表现为腐殖质土壤凋落物;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均为腐殖质表层土壤;凋落物的C与N呈负相关,N与P呈极显著正相关;从不同林型看:凋落物中的C、N、P含量为常绿阔叶林滇山杨林;土壤中的C、N、P含量为常绿阔叶林滇山杨林(p0.05);腐殖质与表层土中的铵态氮、有效磷含量均为常绿阔叶林滇山杨林;常绿阔叶林凋落物、腐殖质、土壤的C∶N∶P分别为615∶18∶1、159∶11∶1、84∶6∶1,滇山杨林凋落物、腐殖质、土壤的C∶N∶P分别为518∶16∶1、172∶11∶1、86∶6∶1。研究结果表明,富含P的腐殖质可能是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存在P匮乏的主因,而两种林型各组分的C、N、P比值表明恢复演替中的滇山杨林地上、地下养分循环已经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
[Abstract]:The litter, humus and topsoil (20 cm) of Yang Lin in Ailao Mountain and its damaged Zhongshan we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C ~ (2 +) N ~ (+) P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in soil surfa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Con N was litter, the content of P in humus soil was humus soil litter, the contents of ammonium nitrogen, nitrate nitrogen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were all humus topsoil.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 and N in litter, and there was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 and P in litter, and from different forest types, the content of C N P in litter was Yang Lin of Yunnan Mountain i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The contents of C ~ (+) N ~ (+) in soil are Yang Lin (p0.05) i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he contents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humus in humus and surface soil are Yang Lin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the litter and humu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re the same as those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The C:N:P of soil is 615: 18: 1: 1: 11: 11: 84: 6: 1, the C:N:P of Yang Lin's litter, humus and soil is 518 16: 1: 1 172: 11: 1 1: 86 6: 1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ich humus might be the main cause of P deficiency in the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f Ailao Mountain, while the ratio of C ~ (+) N ~ (+) P of the two forest types indicated that Yang Lin of Yunnan Mountain was recovering from the succession.Underground nutrient cycling has reached a relatively stable level.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专题(23290222)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专题(XDA05050601-01-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项目(U1202234)~~
【分类号】: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沛沛;曹扬;陈云明;;陕西省森林群落乔灌草叶片和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2期
2 秦娟;孔海燕;刘华;;马尾松不同林型土壤C、N、P、K的化学计量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3 石贤萌;杞金华;宋亮;刘文耀;黄俊彪;李苏;卢华正;陈曦;;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两种优势幼苗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N沉降增加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5年10期
4 曾昭霞;王克林;刘孝利;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张浩;杜虎;;桂西北喀斯特森林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5年07期
5 雒明伟;毛亮;李倩倩;赵旭;肖玉;贾婷婷;郭正刚;;青藏高原筑路取土迹地恢复植物群落与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5年23期
6 赵航;贾彦龙;王秋凤;;中国地带性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C-N-P化学计量统计特征[J];第四纪研究;2014年04期
7 俞月凤;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文丽;范夫静;;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类型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4期
8 曾冬萍;蒋利玲;曾从盛;王维奇;王纯;;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年18期
9 栗忠飞;郭盘江;刘文胜;郑征;;哀牢山常绿阔叶林幼树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安卓;牛得草;文海燕;杨益;张洪荣;傅华;;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芒草氮磷重吸收率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军辉;王新英;刘茂秀;马学喜;;不同林龄胡杨林叶片与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J];干旱区研究;2017年04期
2 邱岭军;胡欢甜;林宝平;汪凤林;林宇;何宗明;刘桌明;;不同林龄杉木养分重吸收率及其C∶N∶P化学计量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3 陶韦;武嘉文;刘长发;方蕾;刘远;苑静涵;李晋;;翅碱蓬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对模拟氮磷沉降的响应[J];水生态学杂志;2017年04期
4 范拴喜;;陕西省眉县猕猴桃园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年04期
5 马丰丰;潘高;李锡泉;韩云娟;;桂西南喀斯特山地木本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CCA排序[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6 乔璐;阮桢媛;白冰;唐宗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空间输入格局[J];福建林业科技;2017年02期
7 邱岭军;何宗明;胡欢甜;林宝平;林宇;汪凤林;林思祖;;滨海沙地不同树种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年03期
8 魏大平;张健;张丹桔;李川北;赵燕波;张捷;周泓杨;;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及其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年03期
9 舒利贤;皮发剑;喻理飞;罗俊;袁丛军;;黔中喀斯特地区典型次生林内凋落叶化学计量特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5期
10 鲍乾;杨瑞;李万红;聂朝俊;陆发俊;;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匡旭;邢丁亮;张昭臣;宋厚娟;王芸芸;房帅;原作强;叶吉;蔺菲;王绪高;郝占庆;;长白山北坡云冷杉林和落叶松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2 马文济;赵延涛;张晴晴;Ali ARSHAD;史青茹;阎恩荣;;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地表凋落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3 杞金华;章永江;张一平;刘玉洪;鲁志云;武传胜;温韩东;;水分条件变化对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幼苗死亡率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08期
4 彭礼琼;金则新;王强;;模拟氮沉降对夏蜡梅幼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年04期
5 宾振钧;王静静;张文鹏;徐当会;程雪寒;李柯杰;曹德昊;;氮肥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6个群落优势种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6 杨晓霞;任飞;周华坤;贺金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对氮、磷添加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14年02期
7 俞月凤;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文丽;范夫静;;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类型植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04期
8 杨佳佳;张向茹;马露莎;陈亚南;党廷辉;安韶山;;黄土高原刺槐林不同组分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研究[J];土壤学报;2014年01期
9 平川;王传宽;全先奎;;环境变化对兴安落叶松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年08期
10 韩琳;李征;曾艳;安树青;冷欣;;太湖流域河岸带不同土地利用下草本植物叶片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3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新章;江洪;张慧玲;余树全;周国模;马元丹;Scott X. Chang;;全球环境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09期
2 王相娥;薛立;谢腾芳;;凋落物分解研究综述[J];土壤通报;2009年06期
3 曲浩;赵学勇;赵哈林;王少昆;;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0年08期
4 许湘琴;林植华;陈慧丽;;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6期
5 胡亚林,汪思龙,黄宇,于小军;凋落物化学组成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6 汪思龙,黄志群,王清奎,于小军;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7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李庆康;于贵瑞;韩士杰;范春楠;刘万德;;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J];生态学报;2006年04期
8 陈书秀;江明喜;;三峡地区香溪河流域不同树种叶片凋落物的分解[J];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9 林成芳;高人;陈光水;杨玉盛;钟羡芳;;凋落物分解模型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03期
10 杨万勤;邓仁菊;张健;;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如琼;;红树林凋落物过程与营养物质形式[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2 王斌;杨校生;;不同气候区4种典型地带性植被凋落物比较研究[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宋博;殷秀琴;;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物-土壤动物-土壤系统中Ca、Mg、Fe动态分异及土壤动物的作用[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振海;长白山针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和元素释放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吕瑞恒;抚育间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宫诗玮;松嫩草原凋落物分解和土壤生物活性对增温和氮沉降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娟;宝天曼森林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呼吸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王晖;南亚热带四种人工林土壤碳固持及其主要相关过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君;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赵静;氮添加与凋落物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郝娜;大兴安岭南段次生林土壤氮矿化对不同碳输入的响应[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4 芦雪;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次生林凋落物分解(中期)与养分动态特征[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5 李秀宇;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下凋落物分解释放对土壤微量元素及葡萄糖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6 王宸;龙溪—虹口保护区阔叶林林区下土壤—凋落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7 张川;高山森林溪流凋落物分解中有机组分的变化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8 余鑫;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生产量及林分结构与氮沉降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9 陶世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凋落物空中分解的季节动态: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比较[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金虎范;林分密度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32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3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