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河口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13 03:02
本文选题:湿地修复 + 总有机碳 ; 参考:《华侨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福建晋江河口区是我省乃至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影响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河口湿地严重退化,湿地的恢复工程也随之开展。本研究以福建省晋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晋江河口退化湿地恢复过程中(恢复前,恢复一年,恢复两年)土壤中总有机碳(TOC)、黑碳(BC)以及其他相关生态因子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明晰晋江河口湿地土壤碳、氮的关系,分析土壤碳的主要来源,并对晋江河口湿地恢复前后土壤碳储量进行初步估算,探讨了湿地恢复过程中碳及相关生态因子的环境意义。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晋江河口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土壤TOC含量出现减少趋势。恢复前土壤TOC的含量为13.44 g/kg,恢复一年后土壤TOC的平均含量13.22 g/kg,恢复两年后的含量为11.73 g/kg。恢复两年后,仅在秋茄+木榄+红海榄(QMH)恢复方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土壤TO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1×0.5 m密度下土壤TOC平均含量最大。在1×1 m和1×0.5 m种植密度下,不同植物恢复模式土壤TOC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垂向分布上土壤有机碳最高含量集中在表层和40-70cm之间。(2)随着晋江河口湿地生态恢复,土壤中黑碳平均含量减少,与未恢复前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恢复前土壤黑碳含量平均值为2.02g/kg,恢复一年后的平均含量为1.94 g/kg。恢复两年后土壤黑碳平均含量为1.90g/kg,秋茄+桐花树+老鼠|(QTL)恢复方式下黑碳含量与密度的关系表现为:恢复植物的密度越大,黑碳含量越高。(3)恢复区域土壤质地均为壤土。土壤颗粒中砂粒、粉粒、粘粒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6.69-22.23%、68.79-74.75%、6.04-10.5%。土壤中黑碳的含量与粒径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而TOC的含量与土壤质地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4)同一种恢复方式,不同种植密度下土壤T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秋茄+木榄+红海榄(QMH)恢复方式在种植密度为0.5×0.5 m下土壤积累的TN含量最高(2.37g/kg),同一种种植密度下,不同植物恢复方式土壤TN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N垂向分布总体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总氮的含量主要集中在0-50cm的土层中,其中10~20 cm土层含量最高,反映出植被恢复对土壤氮素累积的影响呈现向上富集的规律。(5)晋江河口退化湿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中C/N的平均变化范围在4.91-10.91之间,平均值为6.84,其相对比值较低,说明晋江河口红树等植物的生长对湿地有机质的来源贡献较低,恢复后的湿地碳的主要来源为海源、陆源共同作用。研究分析表明TOC与TN和C/N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说明C/N的大小取决于TOC的含量,也初步认为晋江湿地土壤的TOC部分来源于周边污染物的排放而与植被自身生产的相关性不大。(6)在晋江河口湿地恢复前,湿地土壤层的平均碳密度2.772kg/m2,恢复一年后平均碳密度为2.717 kg/m2,恢复两年后平均碳密度为2.342kg/m2。退化湿地碳储量的估算表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湿地土壤的碳密度有所降低。
[Abstract]:绂忓缓鏅嬫睙娌冲彛鍖烘槸鎴戠渷涔冭嚦鍏ㄥ浗缁忔祹鏈,
本文编号:1742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4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