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中溶磷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本文选题:板结土壤 + 溶磷真菌 ; 参考:《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摘要】:为缓解板结土壤中由于不溶性磷酸盐的积累过多对土壤造成的板结问题,从东北长期板结土壤中筛选出多株具有溶磷能力的溶磷真菌。通过解磷圈测量及钼蓝比色法对分别以磷酸钙、磷酸铝及磷酸铁为主的培养物中可溶性磷含量进行测定,获得了1株溶磷能力较大的菌株P10,其对磷酸钙、磷酸铝及磷酸铁的分解能力分别为250,13,31μg/m L,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具疣蓝状菌(Vorte plave gljivice)。该菌的最佳碳源、氮源、p H及底物磷酸钙用量分别为蔗糖、大豆粉、p H 6.0及10 g/kg,优化后,可溶性磷含量达378μg/m L。
[Abstract]: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insoluble phosphate in the soil, a number of phosphate soluble fungi were screened from the long-term soil of Northeast China.The content of soluble phosphorus in the culture mainly composed of calcium phosphate, aluminum phosphate and iron phosphate was determined by the determination of phosphorus circle and molybdenum blue colorimetry. A strain P10 with high phosphorus solubility was obtained, and its effect on calcium phosphate was studied.The decomposition ability of aluminum phosphate and ferric phosphate were 250 ~ 1313 ~ 31 渭 g / m ~ (-1) 路L ~ (-1), respectively.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by molecular biology as Vorte plave gljiviceae.The optimum carbon source, nitrogen source and substrate calcium phosphate were sucrose, soybean flour pH 6.0 and 10 g / kg, respectively. After optimization, the soluble phosphorus content was 378 渭 g / mL.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长春市科技计划项目(13NK02) 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409)
【分类号】:S1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俊;陆俊锟;康丽华;杨振德;;红树林溶磷菌的初步鉴定、溶磷能力测定及其优化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8期
2 冯瑞章;姚拓;周万海;龙瑞军;;不同生存环境和磷酸盐对4株溶磷菌溶磷能力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6期
3 龚明波;范丙全;金振国;魏国才;王洪媛;;适应玉米生产的溶磷真菌筛选及其应用[J];微生物学报;2010年12期
4 刘文干;何园球;张坤;樊建波;曹慧;;一株红壤溶磷菌的分离、鉴定及溶磷特性[J];微生物学报;2012年03期
5 汤树德,石晶波,高强俊;高效溶磷黑曲霉菌株筛选、溶磷机制及其条件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83年05期
6 王富民,刘桂芝,张彦,吴皓琼,沙长青,李雅文,王延秋,徐浩林,徐光云;高效溶磷菌的分离、筛选及在土壤中溶磷有效性的研究[J];生物技术;1992年06期
7 王光华,周克琴,金剑,潘相文,赵英;不同碳源对三种溶磷真菌溶解磷矿粉能力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4年02期
8 蒋国彪;马沁沁;方志轩;雍彬;刘欣林;王一丁;;一株高效溶磷小麦内生菌的筛选与鉴定[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林启美,赵海英,赵小蓉;4株溶磷细菌和真菌溶解磷矿粉的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2年06期
10 刘晓芳,黄晓东,孔健;不同的碳源、氮源及碳氮比对微生物溶磷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煜沛;杨秋忠;;台湾亚热带地区溶磷微生物之多样性[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2 陈俊;康丽华;陆俊锟;;红树林PGPR培养条件和溶磷能力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李玫;;红树林根际溶磷菌的溶磷能力及促生效应初步研究[A];第四届中国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何加骏;叶小梅;王小妹;;一株土生克雷伯氏菌对土壤溶磷效果研究[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5 崔昌华;郑肖兰;贺春萍;李锐;马小娟;梁艳琼;;胡椒根际溶磷菌株H3的生物学特性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赵珂;陈强;;溶磷菌YM3-2S溶磷基因的克隆与表达[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杨秋忠;洪美华;谭镇中;施养信;苏孝华;沈佛亭;;多种溶磷能力微生物肥料之间发与利用研究[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8 王稚萱;刘晓芳;孔健;;3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解磷效果研究[A];山东微生物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9 张毅民;孙亚凯;吕学斌;王虹;但汉斌;;解磷菌株的筛选、复配及培养条件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本文编号:1752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52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