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入侵阔叶林对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
本文选题:毛竹入侵 + 自然保护区 ; 参考:《浙江农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毛竹(Phyllostachys pubscens)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笋、材两用竹,其依靠强大的地下茎(竹鞭)不断向四周扩散。植物入侵潜在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自养微生物在固定CO_2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毛竹入侵过程中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驱动的环境因子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qPCR)、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基因克隆文库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浙江天目山和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入侵阔叶林对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影响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旨在揭示亚热带地区自然保护区毛竹入侵地带性阔叶林对土壤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两个实验位点(石门洞和进山门)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毛竹入侵阔叶林增加土壤cbbL基因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与常绿阔叶林相比,毛竹入侵阔叶林导致石门洞实验位点的cbbL基因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分别增加72%和140%;进山门实验位点的cbbL基因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分别增加105%和80%。相关分析表明,cbbL基因数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RubisCO酶活性与有效磷、电导率以及硝态氮显著正相关;cbbL基因数量与RubisCO酶活性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P=0.016)。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s,MRPP)结果表明,在石门洞实验位点混交林与阔叶林之间的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而进山门毛竹林与混交林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o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UPGMA)均表明研究区域的位置差异显著影响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结构,且其效应大于毛竹入侵阔叶林造成的林分类型的影响。RDA结果表明,石门洞实验位点土壤固碳菌群落结构受土壤pH(P=0.029)、有机碳(P=0.001)、碳氮比(C/N ratio,P=0.001)、硝态氮(P=0.011)以及铵态氮(P=0.035)含量的显著影响;进山门实验位点则主要受土壤pH、硝态氮以及速效钾的影响,且只有速效钾(P=0.043)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多元回归树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MRT)表明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是土壤固碳微生物数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地理变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区域的自养菌群优势菌种为根瘤菌(Rhizobiales),诸如芽生绿菌属(Blastochloris viridis),Starkeya novella,and Bradyrhizobium sp.等庐山自然保护区两个实验位点(黄龙寺和碧云庵)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土壤cbbL基因丰度和RubisCO酶活性变化因地理位置而异。黄龙寺实验位点的混交林cbbL基因丰度显著高于毛竹林,而RubisCO酶活性则显著低于毛竹纯林和阔叶林;碧云庵实验位点混交林cbbL基因丰度显著高于阔叶林和毛竹纯林;且碧云庵三种林分的cbbL基因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均高于黄龙寺。相关分析表明:cbbL基因数量与硝态氮(r=-0.612,P0.01)和碱解氮(r=-0.348,P=0.026)均呈显著负相关;RubisCO酶活性与易氧化碳(ROC)含量呈负相关(r=-0.314,P=0.046)。MRPP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结果均表明,碧云庵三种林分彼此之间固碳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而黄龙寺样品则没有规律。RDA结果表明黄龙寺固碳菌群落结构受有效磷(P=0.001)、pH(P=0.002)以及有机碳(P=0.002)含量的影响,碧云庵固碳菌群落结构除上述因素外,还受全氮(P=0.029)和电导率(P=0.024)的影响。多元回归树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MRT)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是土壤固碳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变异的主要因素。基因克隆文库分析表明,本研究区域的自养菌群优势菌种为根瘤菌(Rhizobiales),诸如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华癸中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以及Devosia sp.等,此外还有发现的少量硝化细菌(Nitrobacter)和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等。固碳自养微生物的种群及分布在庐山和天目山地区存在差异,地理差异影响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生物地理分布,碱解氮含量是驱动固碳自养微生物地理分异的主要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95.7;S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艳;吴小红;祝贞科;袁红朝;隋方功;葛体达;吴金水;;土壤质地对自养固碳微生物及其同化碳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6年10期
2 季凤云;明红霞;李洪波;昝帅君;王建宁;苏洁;郭立梅;常永凯;石岩;关春江;樊景凤;;南海表层海水参与卡尔文循环的固碳基因多样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11期
3 李永春;梁雪;李永夫;王祈;陈俊辉;徐秋芳;;毛竹入侵阔叶林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2期
4 宋蒙亚;李忠佩;刘明;刘满强;江春玉;;不同林地凋落物组合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年09期
5 吴昊;简燕;葛体达;王久荣;袁红朝;谭立敏;李科林;吴金水;;原状土与非原状土对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能力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4年06期
6 宁皎莹;和苗苗;周根娣;;农田土壤固碳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7 陈晓娟;吴小红;简燕;袁红朝;周萍;葛体达;童成立;邹冬生;吴金水;;农田土壤自养微生物碳同化潜力及其功能基因数量、关键酶活性分析[J];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8 吴小红;简燕;陈晓娟;李宝珍;袁红朝;葛体达;邹冬生;吴金水;;自养微生物同化CO_2的分子生态研究及同化碳在土壤中的转化[J];生态学报;2014年03期
9 赵彤;闫浩;蒋跃利;黄懿梅;安韶山;;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8期
10 王卫霞;史作民;罗达;刘世荣;卢立华;;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沈秋兰;毛竹林土壤氨氧化和固氮微生物特征及其演变规律[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2 林青;新疆地震断裂带次生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的影响[D];新疆大学;2011年
3 陈森林;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微生物碳素循环相关基因多样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58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5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