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发布时间:2018-04-17 04:31

  本文选题:修正风蚀方程模型 + 防风固沙 ; 参考:《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1期


【摘要】:土壤风蚀是浑善达克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防风固沙功能大小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为了阐明浑善达克功能区防风固沙情况,指导区域的荒漠化防治,本文基于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定量分析2000—2010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防风固沙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功能区各县(旗)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能力随时间产生波动,总量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防风固沙功能较强的地类有落叶针叶林和草原;功能区西部和东南部区域的防风固沙功能较弱,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力度;对功能区内各行政区进行社会驱动力分析得出,土壤风蚀的3个主要社会驱动力分别为投入产出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业发展水平.
[Abstract]:Soil wind erosion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 Hunshandak area. The function of wind and sand fixation determines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whole area.In order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wind and sand fixation in Hunshandak functional area and to guide the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remote sensing data,Using the modified wind erosion equation model (RWEQ),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wind and sand fixation capacity in the functional area of wind and sand fixation in Hunshandak from 2000 to 2010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il wind erosion in each county (flag) of the functional area were analyz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wind and sand fixation capacity of Hunshandak fluctuated with time, the total amount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re were deciduous coniferous forests and grasslands with strong function of preventing wind and sand per unit area.The function of wind and sand fixation in the western and southeast regions of the functional area is weak, an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driving forces in each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functional area show that the three main social driving forces of soil wind erosion are the input-output intensity, respectively.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9055)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助~~
【分类号】:S15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周瑞莲;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2 王存忠;牛生杰;周悦;;中国风蚀起沙研究进展[J];气象;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嫱;王绍斌;王嘉;琚慧媛;;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2 罗建美;渠开跃;霍永伟;;河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效应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3 李晗;郝建锋;;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4 张永民,赵士洞,张克斌;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杨晓晖,张克斌,慈龙骏;半干旱农牧交错区近20年来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吕林有;何跃;赵立仁;;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J];草地学报;2010年03期

7 王喜君;对退耕还草与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问题的探讨[J];草业科学;2004年08期

8 金j;杜晓光;侯扶江;常生华;王晓娟;;黄土高原山地坡度对退耕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演替初期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7年07期

9 张建春;储少林;陈全功;;中国农牧交错带界定的现状及进展[J];草业科学;2008年03期

10 赵军;李霞;;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丽娜;杨永胜;陈全功;;基于气候要素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预测及变化趋势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杨丽娜;杨永胜;陈全功;;基于GIS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预测及变化趋势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与处理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杨丽娜;杨永胜;陈全功;;基于GIS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预测及变化趋势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二届研究生年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王让会;;西部干旱区生态系统耦合研究进展[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龙;内蒙古多伦县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解丹;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董孝斌;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分析评价及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邹亚荣;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5 何文清;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田永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7 张明铁;内蒙古中西部农牧区生态恢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吴泠;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优化生态—生产范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9 高清竹;农牧交错带长川流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乔青;川滇农牧交错带景观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全;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体系适宜覆盖率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李文娟;中国农牧交错带及其人口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董少杰;内蒙古半农牧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斯琴朝克图;近百年来扎鲁特旗聚落变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鹏飞;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自然植物的耗水规律及适宜需水量试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王萨仁娜;基于GIS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荒漠化近期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7 相伟;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成本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郭强;甘肃省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海梅;水分胁迫下荒漠植被的耗水规律与生长过程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5年

10 陈英义;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德宽;农牧交错带在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J];草地学报;1999年01期

2 王升堂,赵延治,邹学勇,程宏;北京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起沙起尘的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3 黄富祥,牛海山,王明星,王跃思,丁国栋;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定量关系[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4 石广玉,赵思雄;沙尘暴研究中的若干科学问题[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5 张正Pr;董治宝;赵爱国;韩兰英;钱广强;罗万银;;沙漠地区风沙活动特征——以中国科学院风沙观测场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7年04期

6 黄翠华;王涛;张伟民;李爱敏;;沙质地表与砾质戈壁风沙运动对比研究——以敦煌莫高窟窟顶风沙运动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7年04期

7 申彦波,沈志宝,杜明远,汪万福;敦煌春季沙尘天气过程中某些参量和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03年04期

8 沈志宝,申彦波,杜明远,汪万福;沙尘暴期间戈壁沙地起沙率的观测结果[J];高原气象;2003年06期

9 申彦波,沈志宝,杜明远,汪万福;敦煌戈壁地表风蚀起沙量的计算[J];高原气象;2004年05期

10 牛生杰,孙照渤;春末中国西北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观测[J];高原气象;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亚锋;;河南省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陈莹;福州市耕地景观生态现状与驱动力分析[J];福建水土保持;2004年01期

3 王淑琴;刘学录;;兰州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吉林农业;2010年10期

4 刘巧芹;连季婷;宁玉萍;郭爱请;秦岭;齐志国;;石家庄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9期

5 张小舟;杨延;;南县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定量分析[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9年01期

6 江恩赐;李秀霞;徐龙;;吉林省四平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实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5期

7 刘旭华,王劲峰,刘纪远,刘明亮,孟斌;国家尺度耕地变化驱动力的定量分析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8 佘国强;湖南省耕地变化特点、驱动力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年01期

9 董隽;王丹;臧淑英;;黑龙江省近20年耕地变化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祝明霞;;九江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俊峰;;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驱动力分析[A];2009年中国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曹银贵;白中科;;安太堡露天矿区林草用地向耕地转变的驱动力浅析[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3 祝明霞;;九江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张爽;;企业知识创新驱动力的机理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咨询顾问 李道隆;ERP应用实施的力场分析[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2 金航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咨询顾问 李道隆;ERP应用实施的力场分析[N];中国航空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苏振鹏;农村选举投票行为的驱动力因素及其结果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詹少青;组织采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驱动力研究与对策建议[D];浙江大学;2006年

3 王敏;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力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夏慧玲;深圳市宝安区LUCC驱动力的时空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5 邹静;长沙市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章鑫;上虞市农民集中居住的驱动力与制度设计[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7 蒋鑫鑫;桃江县耕地驱动力分析及未来利用结构变化预测[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伟;资兴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2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62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