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微咸水灌溉模式对盐碱耕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17 14:53

  本文选题:微咸水灌溉模式 + 土壤水分运动 ; 参考:《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土样取自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的棉花耕地,属于重度盐碱化土壤,在室内对其进行垂直一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水质、咸淡水组合比例和次序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及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特征及一维代数模型在土壤剖面含水率模拟中的适用性;土壤盐分垂直分布规律、脱盐效果及耕层盐分对鲁北平原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棉花和花生)生长(生育旺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入渗初始阶段,土壤水分运动快,微咸水矿化度、咸淡水组合比例和次序对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和入渗率影响较小。随着时间的延长,在同一入渗历时,微咸水的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和入渗率显著大于淡水,但矿化度为2~5g/L的微咸水之间差异不明显;不同咸淡水组合比例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和入渗率均随淡水所占灌水定额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先咸后淡组合次序下累积入渗量、湿润锋深度和入渗率明显大于先淡后咸。对于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Green-Ampt模型和Philip模型相比,Kostiakov公式的拟合结果更符合于入渗的真实过程,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均在0.95以上。(2)在同一深度,矿化度为4g/L的微咸水入渗结束后土壤含水率最大,淡水最小;咸淡水组合比例对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同,但组合灌溉的土壤含水率显著大于淡水灌溉;在整个土层,先咸后淡组合次序下土壤含水率均大于先淡后咸。对于不同微咸水灌溉模式下土壤剖面含水率,一维代数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均方根误差RMSE在1.0203%~2.2927%之间,符合度指数D均大于0.9。(3)在同一深度,土壤含盐量基本上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升高而升高;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不同咸淡水组合比例下组合灌溉的土壤含盐量明显小于微咸水直接灌溉,与淡水灌溉基本一致,随着土层深度的继续增加,组合灌溉的土壤含盐量远远大于淡水灌溉;在土壤上层和60cm深度附近,先咸后淡组合次序下土壤含盐量显著小于先淡后咸,而在土壤中下层,变化规律完全相反。对于作物根系密集区0~30cm土层,入渗水矿化度越大,盐分平均含量越高,但剖面盐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却表现为淡水矿化度为2g/L的微咸水4g/L3g/L5g/L;随着淡水所占灌水定额比例的提高,盐分含量的平均值逐渐降低,而变异系数先升高后降低;先淡后咸组合次序下盐分含量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大于先咸后淡。(4)微咸水灌溉模式对土壤脱盐深度影响较小,但对脱盐深度内的脱盐率影响显著,其中入渗水的矿化度越小,咸淡水组合灌溉中淡水所占灌水定额的比例越大,土壤的整体脱盐率越高。(5)冬小麦、夏玉米、棉花和花生为鲁北平原5市(聊城市、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和济南市)的主要农作物,只要选择合适的微咸水矿化度、咸淡水组合比例和次序,土壤耕层盐分不会对作物生育旺期的生长产生危害。
[Abstract]: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 1 )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infiltration , the water content of soil wat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resh water . ( 3 ) In the same depth , the salinity of the soil is basic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alinity of the infiltration water . In the depth range , the soil salinity of the combined irrigation is obviously smaller than that of fresh water irrig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天津用地下微咸水灌溉农业取得显著成效[J];农业科技通讯;2006年08期

2 李江云;贺娟;王健;;微咸水灌溉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年08期

3 刘静;高占义;;中国利用微咸水灌溉研究与实践进展[J];水利水电技术;2012年01期

4 李江云;熊玲;贺娟;裴婷;;微咸水灌溉动态安全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年04期

5 毛建华;;微咸水利用的现实意义及提高灌溉安全性的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1984年02期

6 王应求;微咸水灌溉的效果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0年01期

7 张启海,周玉香;微咸水灌溉发展的基础与措施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年10期

8 褚贵发,郎素秋,周新,李有绪;水稻微咸水灌溉试验及开发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9年02期

9 李科江 ,贾文竹,冯洪恩;冀东黑龙港生态区浅层微咸水灌溉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4年03期

10 杨树青,史海滨,胡文明,魏占明,窦建国;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环境因子动态变化的预报[J];水电能源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树青;史海滨;;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环境因子动态变化的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全九;毕远杰;吴忠东;;微咸水灌溉技术与土壤水盐调控方法研究[A];Collection of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2009年

3 王全九;马东豪;叶海燕;吴忠东;苏莹;巨龙;;微咸水灌溉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张余良;邵玉翠;严晔端;李悦;;改善微咸水灌溉农作物生长的技术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逄焕成;严慧峻;魏由庆;刘培京;;麦秸盖田条件下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友兆 付光辉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郭永杰 崔云玲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微咸水:资源化的利用途径[N];中国水利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武俊鹏;让微咸水也能浇地[N];山西日报;2014年

3 齐胜利;唤醒沉睡巨龙 润泽干渴农田[N];中国水利报;2003年

4 上高中学 黄红秀;开源节流技术用水[N];学知报;2011年

5 吴爱民;干旱灾害:国际社会共同应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忠东;微咸水畦灌对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2 杨树青;基于Visual-MODFLOW和SWAP耦合模型干旱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预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琰;黄河河口地区微咸水灌溉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2 张世卿;微咸水滴灌对枣园土壤、枣树生长和红枣果实品质的影响[D];塔里木大学;2016年

3 王乃江;微咸水灌溉模式对盐碱耕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康金虎;宁夏引黄灌区微咸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5 叶志刚;河套灌区区域微咸水灌溉模式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6 卢书平;微咸水灌溉对梨和苹果生长、产量与果实品质的影响[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年

7 王晶;河北省馆陶县微咸水利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8 苏莹;微咸水地面灌溉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9 侯森;微咸水滴灌棉田水氮利用效率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10 严亚龙;微咸水供水方式对土壤水盐分布及作物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64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64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9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