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长兴县合溪水库集水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径流氮流失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9 02:23

  本文选题:合溪水库 + 不同土地利用 ; 参考:《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从合溪水库集水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水库水体质量的角度出发,在集水区选择旱地、水旱轮作地、林地、休闲地、苗木地五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径流氮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五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素流失量和流失浓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地表径流液态总氮的流失大小顺序为水旱轮作地(156.92 kg·hm~(-2)·a~(-1))旱地(114.24 kg·hm~(-2)·a~(-1))苗木地(35.61 kg·hm~(-2)·a~(-1))休闲地(3.99 kg·hm~(-2)·a~(-1))林地(1.59 kg·hm~(-2)·a~(-1)),人为耕种强度较大的水旱轮作地和旱地氮流失量较大,而耕种强度较小的休闲地和林地氮流失量较小,说明选择耕种强度较小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削减合溪水库集水区径流氮素流失及其对合溪水库水质的潜在影响。结果还表明:不同试验区径流氮素流失的首要形态均为颗粒态氮,其次为硝态氮,最后为铵态氮;旱地、水旱轮作地、林地、休闲地、苗木地径流年均流失的颗粒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分别是61.67%、61.42%、75.56%、65.09%和69.11%,年均流失的硝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分别是26.21%、28.56%、16.35%、21.30%和23.20%,年均流失的铵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分别是8.90%、7.87%、6.92%、11.78%和4.83%,意味着合溪水库集水区氮素的流失关键在于土壤表层的侵蚀,可见减少土壤表层的侵蚀是控制合溪水库集水区氮素流失和减少其对合溪水库水质负面影响的关键。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of reservoir water quality in the catchment area of Hexi Reservoir, five different land use modes are selected in the catchment area, such as dry land, rotation of land and drought, forest land, leisure land and seedling land.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nitrogen los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were studied by field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atural rainfall, soil nitrogen loss and loss concent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five land use patterns.The order of loss of liquid total nitrogen in surface runoff is 156.92 kg / hm ~ (-2) a ~ (-1) ~ (1)) in dry land (114.24 kg / hm ~ (-2) ~ (-1) ~ (-1) ~ (-1) ~ (-1))) the amount of nitrogen loss in seedling field is 35.61 kg / hm ~ (2)) ~ (2) ~ (1) ~ (-1)) the forest land is 1.59 kg / hm ~ (-2) ~ (-2) ~ (-1) a ~ (-1) ~ (-1) ~ (-1) ~ (-1).However, the amount of nitrogen loss in leisure land and forest land with lower cultivation intensity is smaller,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election of land use mode with lower cultivation intensit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runoff nitrogen loss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water quality of Hexi reservoir in the catchment area of Hexi Reservoir.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main forms of nitrogen loss in runoff in different experimental areas were granular nitrogen, nitrate nitrogen, ammonium nitrogen, dry land, dry land, woodland and leisure land.The proportion of granular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 lost by annual runoff of seedling land is 61.6772 and 65.59% and 69.11,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annual loss of nitrate nitrogen in total nitrogen is 26.21 ~ 28.56 ~ 16.35% 21.30% and 23.20%,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ammonium nitrogen loss to total nitrogen is 8.90 7.7.87 ~ 6.9222.78% and 4.833% respectively, which means that the ratio of nitrate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 is 4.833% and 8.90% respectively, which means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loss of nitrate nitrogen is 21.30% and 23.20% respectively, a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annual loss of ammonium nitrogen to total nitrogen is 8.90% 7.87% 6.922% and 4.833%, respectively.The key to nitrogen loss in the catchment area of Xi Reservoir lies in the erosion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soil.It can be seen that reducing soil surface erosion is the key to control nitrogen loss in the catchment area of Hexi Reservoir and to reduce it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water quality of Hexi Reservoir.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浙江省长兴县环境监测站;
【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20100305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800)~~
【分类号】:X524;X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泽慧;刘洋;黄懿梅;晏江涛;腾飞;王永斌;;降雨和施肥对秦岭北麓俞家河水质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2 王伟;于兴修;刘航;汉强;;农田土壤氮矿化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2016年10期

3 陈成龙;高明;倪九派;谢德体;邓华;;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氮素流失影响[J];环境科学;2016年05期

4 吴雅丽;许海;杨桂军;朱广伟;秦伯强;;太湖水体氮素污染状况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14年01期

5 袁兴程;钱新;庞宗强;李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表层氮、磷流失特征研究[J];环境化学;2011年09期

6 余进祥;赵小敏;吕t2;刘娅菲;;鄱阳湖流域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的氮磷输出特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陈志良;程炯;刘平;彭晓春;许振成;吴志峰;;暴雨径流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5期

8 宋泽芬;王克勤;杨云华;李天兴;;澄江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源污染输出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8年02期

9 郭鸿鹏;朱静雅;杨印生;;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10 高超,朱继业,朱建国,宝川靖和,王登峰,周娟娟,高翔,窦贻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磷输出及其季节性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孝均;水旱轮作体系中的养分循环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婷;廖敏;叶照金;方至萍;黄小辉;张云;施海龙;沈杰;;长兴县合溪水库集水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径流氮流失特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7期

2 王倩;吴亚东;丁庆玲;张琼华;王晓昌;;西太湖入湖河流水系污染时空分异特征及解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7期

3 叶琳琳;吴晓东;刘波;闫德智;赵力;;太湖西北湖区浮游植物和无机、有机氮的时空分布特征[J];湖泊科学;2017年04期

4 张雪;郑建伟;周茂飞;殷春雨;关保华;;外源氮磷负荷比增加对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生长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7年04期

5 王凯翔;;基于多元回归和神经网络途径的太湖富营养化指标分析与预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7年02期

6 王琼;荣湘民;李法云;范志平;;太子河源头水源涵养林不同植被类型矿质态氮流失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7 曾杰;吴起鑫;李思亮;岳甫均;;雨季喀斯特小流域氮输出特征及其受降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8 胡正生;罗勇;;鄱阳湖环湖河流总磷总氮浓度变化趋势分析[J];江西化工;2017年03期

9 黄勇梅;石荧原;冯桃辉;程美玲;彭虹;;澎溪河流域土地利用对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影响[J];人民长江;2017年11期

10 杨洋;郭宗楼;;现代农业沟渠生态化设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况福虹;长江上游紫色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氮去向及氮素平衡[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侯朋福;秸秆还田对稻麦生产力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赵营;宁夏引黄灌区不同类型农田氮素累积与淋洗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4 周春火;不同复种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影响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5 刘金山;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质量评价与作物施肥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小坤;水旱轮作条件下根区与非根区土壤钾素变化及固定释放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晶波;路永莉;陈竹君;周建斌;;猕猴桃园氮素投入特点及硝态氮累积和迁移特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02期

2 奚姗姗;周春财;刘桂建;吴蕾;王培华;;巢湖水体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6年02期

3 潘忠成;袁溪;李敏;;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年01期

4 张亦涛;刘宏斌;王洪媛;翟丽梅;刘申;雷秋良;任天志;;农田施氮对水质和氮素流失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年20期

5 桑蒙蒙;范会;姜珊珊;蒋静艳;;常规施肥条件下农田不同途径氮素损失的原位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玉米季为例[J];环境科学;2015年09期

6 路永莉;康婷婷;张晓佳;高晶波;陈竹君;周建斌;;秦岭北麓猕猴桃果园施肥现状与评价——以周至县俞家河流域为例[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年02期

7 韦安胜;陈竹君;康婷婷;张晓佳;闫波;周建斌;;秦岭北麓周至县俞家河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2期

8 石薇;王景燕;魏有波;吕向楠;龚伟;;水热条件对华西雨屏区柳杉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4年06期

9 李娜;宁堂原;崔正勇;田慎重;郭利伟;李增嘉;韩惠芳;刘轶;;深松与包膜尿素对玉米田土壤氮素转化及利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18期

10 冯源嵩;林陶;杨庆媛;;百花湖周边城市近郊小流域氮、磷输出时空特征[J];环境科学;2014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正堂;董存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9期

2 张汪寿;李晓秀;王晓燕;任万平;李建辉;;北运河下游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非点源氮素输出规律[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2期

3 郑袁明;宋波;陈同斌;郑国砥;黄泽春;;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锌的积累及其污染风险[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1期

4 张文晖;傅瓦利;张洪;张治伟;王冬银;;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石灰土基本特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3期

5 李贵祥;方向京;邵金平;张志勇;和丽萍;柴勇;;个旧锡矿山废弃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重金属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6 罗春燕;张维理;雷秋良;林超文;;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对嘉兴土壤氮磷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0期

7 张小磊;何宽;安春华;马建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城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开封市为例[J];生态环境;2006年06期

8 莫彬;曹建华;徐祥明;申宏岗;杨慧;李小方;;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动态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6年06期

9 高超,朱继业,朱建国,宝川靖和,王登峰,周娟娟,高翔,窦贻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磷输出及其季节性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11期

10 任勃;杨刚;谢永宏;黄继山;罗文泊;秦先燕;李锋;侯志勇;;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城镇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四方面推进“双保”工作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程存刚;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胜蓝;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顾钻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滨海盐土质量演变特征[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李金洋;雅安上里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的吸附解析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超花;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8 张宏;黄土沟壑区侵蚀劣地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MOKGAWA DINEO LYDIA;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南非林波波省与中国吉林省土壤化学养分与腐殖物质的差异[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10 杨丰;贵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711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711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9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