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研究
本文选题:土壤微量元素 + 有效性评价 ; 参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3期
【摘要】:以青海省黄土丘陵区为例,对比分析了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Cu、Fe、Mn、Zn、B在不同林地类型中的含量差异及其与土壤有机质、p H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中有效态Fe和B含量极其丰富,达到高等水平;Cu含量比较丰富处于中等水平;Zn含量较为丰富,处于中低水平;Mn含量极其缺乏,处于极低或低水平。不同林型中,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较高。2)各微量元素有效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Fe、Cu、B、Zn、Mn,Fe的有效性指数最高(7.613),Mn的有效性指数最小(0.722)且有效性指数均小于1。不同林分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指数顺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3)有机质与有效态Fe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p H与有效态Cu、Fe、Mn、Z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
[Abstract]:Taking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Qingha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ntent differences of the available trace element Cu _ (Fe) Fe _ (mn) Zn ~ (2 +) B in different forest land type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oil organic matter P ~ (H)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ailable Fe and B contents in the soil were extremely rich, and the content of Cu and Cu in the soil reached the higher level. The content of Zn in the middle level was relatively rich, the content of mn in the middle level was extremely deficient, and the content was extremely low or low.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 the available trace element contents of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nd shrub forest were higher. 2) the available index of each trace element was the highest (0.722) and the availability index was less than 1.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rder of trace element availability in different stands was: coniferous broadleaf forest. 3)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Fe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vailable Fe, and soil pH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vailable CuFeFeMnN Zn content.
【作者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青海省林业厅项目(QHLY20150109)资助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铮;中国土壤微量元素[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6期
2 马扶林;宋理明;王建民;;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概述[J];青海科技;2009年03期
3 宇万太;朱先进;周桦;马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微量元素变化与转化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0年04期
4 李海峰;曾凡江;桂东伟;雷加强;张利刚;郭永平;热甫开提·沙比提;;不同利用强度下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2年06期
5 邹邦基;土壤微量元素测试及其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1990年02期
6 马媛;塔西甫拉提·特依拜;贡璐;吕光辉;;新疆阜康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温琰茂,成延鏊,杨定国,金爱珍;四川盆地土壤微量元素化学地理研究[J];地理学报;1983年04期
8 于德荣,王韵秋,孟繁莹,赵昌德;新林土和老参地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J];土壤通报;1983年04期
9 杨定国;川西北草原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能力[J];山地研究;1989年03期
10 孙卫国;梁存柱;李政海;苗百岭;;鄂尔多斯高原皇甫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量元素的比较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廖香俊;丁式江;吴丹;冯亚生;;琼东北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A];2004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4年
2 苏建平;邹忠;丁峰;王冬梅;杨荣清;黄标;;如皋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动态变化分析及有效性评价[A];江苏土壤肥料科学与农业环境[C];2004年
3 涂成龙;刘丛强;何腾兵;李龙波;;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土壤微量元素累积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宋枘泽;青海省森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卢映琼;赣南脐橙果园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3 谢骏;山东省土壤微量元素建库及空间变异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刘英;矿业城市表层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与富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5 董国政;湖州市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与有效性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6 许黎;浙江省北部地区农业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万超;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建设模式土壤生物学特性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8 杨肃;大兴安岭采金迹地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微量元素化学形态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7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77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