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京津冀秸秆养分资源及秸秆焚烧气体污染物排放定量估算

发布时间:2018-04-27 16:13

  本文选题:秸秆 + 养分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为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露天焚烧气体对环境的影响,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评估分析了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产生、利用状况及其应用潜力,并定量估算了该地区主要农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气体污染物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京津冀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产量为5 406.9万t,秸秆中氮、磷、钾养分资源总量分别达到3.7×10~4、7.4×10~4、1.0×10~6 t。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以还田为主,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还田量分别占秸秆量的67.7%、27.3%和61.2%。秸秆露天焚烧主要以小麦和玉米秸秆为主,占田间秸秆焚烧总量的93.03%,焚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分别达到1.0×10~6和4.8×10~5 t。基于京津冀地区秸秆利用现状,建议因地制宜地推动秸秆全量化利用,并在秸秆还田机制、离田利用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技术研发机制等方面出台系统配套的政策措施,以期为中国不同区域秸秆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rop straw in the region and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the air on the environment, the production of various crop straw resources, the utilization status and its application potential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 pollutants from the main agricultural straw in the area we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crop straw resources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in 2012 are 54 million 69 thousand T, the total amount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 the straw is 3.7 * 10~4,7.4 * 10~4,1.0 x 10~6 T. straw resource utilization method mainly to return to the field, and the amount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accounts for 67.7%, 27.3% and 61.2%. straw respectively. The main incineration was wheat and corn stalk, which accounted for 93.03% of the total amount of straw burning in the field. The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discharged by incineration reached 1 * 10~6 and 4.8 * 10~5 T.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status of straw utilization in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total straw utiliz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in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 mechanism of returning field, the mechanism of field utiliz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were also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policies and measures ar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616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6CGL039)
【分类号】:X712;S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跃生;;禁止秸秆焚烧需科技支持和政府推动[J];农机市场;2008年07期

2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3 赵红旗;;秸秆焚烧及其对策思考(上)——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危害[J];乡村科技;2011年11期

4 肖瑶;;四川省秸秆焚烧与利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2年11期

5 ;国家将加速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J];内江科技;1999年01期

6 卢梅真;;周口市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和对策[J];金田;2013年04期

7 黄厚宽,郑圣年;焚烧秸秆的负面效应及禁烧措施[J];安徽农业;2000年08期

8 张承斌,廉明;熄灭“狼烟”应有时——关于秸秆焚烧原因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环境;2000年03期

9 汪家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巨大[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年03期

10 韩林军,邢小勇,姜永诰;秸秆综合利用效益分析与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英;;关于制止焚烧秸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调查[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2 ;两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加快推动秸秆综合利用[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3 ;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4 李茂松;汪亚峰;;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逸川;王海涛;;秸秆处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2013年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于爱华;;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7 陈道华;;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应用技术推广 推动内蒙古低碳农业发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侯方安;董佑福;张杰云;;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对策[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9 陈瑜雯;袁中金;赵邹斌;;秸秆收集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苏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延军;陈为铸;黄丽娜;杨建一;;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的问题及对策[A];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战停 廉荣 李百东;山东推出秸秆堆沤新技术[N];农民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常素莉 王永康 实习生 姜薇;秸秆摇身变能源 耿官屯村民过上新生活[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文忠;农民为啥年年烧秸秆?[N];济南日报;2006年

4 刘效仁;秸秆焚烧不能一禁了之[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孙燕;努力构建秸秆综合利用的利益生态链[N];济宁日报;2007年

6 郭之纯;禁烧秸秆,宜变行政强制为科学疏导[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程颖;我市为秸秆堆放定“规矩”[N];平顶山日报;2008年

8 宗欣;秸秆焚烧有令难禁[N];镇江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薛秀泓;面对“禁烧令” 部分地区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杨怀周 李凤之 滕宏山;疏堵结合 今夏全面禁烧秸秆[N];连云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晓先;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发展方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刘保平;作物秸秆的微生物降解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舒娟;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漆楚生;生物质秸秆—高密度聚乙烯定向秸塑板的制备及其热压成材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国成;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文新;县域秸秆焚烧遥感监测[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3 彭春艳;川中丘陵地区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洪涛;吉林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志锋;永城市秸秆处置问题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景一哲;我国农村秸秆处理法律制度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7 孙千然;黑龙江省气象条件与秸秆焚烧对霾的影响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壮;捆形玉米秸秆运输、储存技术的试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刘思来;秸秆焚烧法律规制的完善探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10 朱靓;我国农作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11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11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1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