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WSD的GSAC模型网格化产流参数估计与校正
本文选题:GSAC模型 + 网格化产流参数 ; 参考:《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9期
【摘要】:针对基于网格的萨克拉门托模型(GSAC)产流参数难以估计的问题,提出利用世界和谐土壤数据库(HWSD)土壤属性数据估计和校正该模型产流参数的方法。首先,采用HWSD土粒百分含量和土壤质地分类数据估算流域各网格顶层(T层)与底层(S层)土壤的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等土壤水分常数;再采用一个气候指数和HWSD的T层张力水容量、田间持水量及凋萎系数推求GSAC模型上层厚度,继而利用上层厚度将流域各网格的HWSD土壤水分常数转换为GSAC模型上、下层土壤水分常数;最后利用GSAC模型上层厚度与转换了的土壤水分常数估计流域各网格的产流参数;在估计产流参数的同时,采用12个系数对这些产流参数进行校正,所有的校正系数通过自由搜索(FS)算法率定GSAC模型确定。呼兰河流域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HWSD土壤属性数据估计GSAC模型网格化产流参数的方法简便易行,利用校正产流参数驱动的GSAC模型在率定期与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NSEC)分别为0.81和0.83,与不校正产流参数情况相比,校正产流参数的GSAC模型能够取得更高的模拟精度。
[Abstract]:Aiming at the difficulty of estimating the runoff parameters of Sacramento model based on grid, a method to estimate and correct the runoff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by using the soil attribute data of World harmonious soil Database (HWSDD) is proposed. Firstly, soil wilting coefficient, 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and soil moisture constant were estimated by HWSD soil grain percentage and soil texture classification data. Using a climate index and T layer tension water capacity of HWSD, 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and wilting coefficient, the upper layer thickness of GSAC model was derived, and then the HWSD soil moisture constant of each grid was converted to GSAC model by using the upper layer thickness. Finally, the upper layer thickness of the GSAC model and the converted soil moisture constant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runoff yield parameters of each grid in the basin, while the runoff yield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and 12 coefficients are used to correct the runoff yield parameters. All correction coefficients are determined by free search GSAC algorithm.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the Hulan River basin show that the method of estimating the gridding runoff parameters of the GSAC model based on the soil attribute data of HWSD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The NSECs of the GSAC model driven by the adjusted runoff parameters are 0.81 and 0.83 respectively in the rate periodic and the verification period.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the correction of the runoff parameters, the GSAC model with the corrected runoff parameters can obtain higher simulation accuracy.
【作者单位】: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0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09026、41271046)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课题项目(DJ-ZDZX-2016-02) 农业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2015002)
【分类号】:S1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新晓;降雨入渗及产流问题的研究进展和评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2 肖连刚;刘前进;马骞;;平邑县山区金银花地产流研究[J];节水灌溉;2009年05期
3 冉大川;李占斌;郭聪;李鹏;申震洲;;大理河流域坝库工程对产流产沙的影响[J];人民黄河;2009年08期
4 肖连刚;刘前进;;人工降水条件下鲁中南丘陵地区产流过程研究[J];人民黄河;2010年10期
5 李蔚;冉启华;;沟谷横断面类型对产流过程的影响[J];水利学报;2012年S2期
6 太史怀远;;吉林省山区半山区坡耕地产流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1991年11期
7 刘贤赵,康绍忠;降雨入渗和产流问题研究的若干进展及评述[J];水土保持通报;1999年02期
8 屈丽琴;雷廷武;赵军;余新晓;高佩玲;闫丽娟;;室内小流域降雨产流过程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12期
9 白清俊,刘亚相;流域坡面综合产流数学模型的研究[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年03期
10 周丽丽;范昊明;贾燕锋;武敏;;具有未完全解冻层坡面产流历时的影响因素[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庆荣;;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降雨入渗产流数学模型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张旭东;周金星;黄玲玲;;中亚热带黄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产流产沙特征[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孝玉;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对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刘刚才;紫色土坡耕地的降雨产流机制及产流后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D];四川大学;2002年
3 史致男;不同降雨特性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木热提江·阿不拉;基于小区试验的不同植被覆盖产流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凯;翻耕位置和深度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亚飞;粗质地土壤前期含水量对模拟降雨过程中入渗-产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年
4 王辉;渭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产流、产沙效率响应[D];兰州大学;2009年
5 王峰;红壤丘陵区坡地降雨产流规律试验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杨长春;三峡库区典型土质道路产流产沙特点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勃海锋;模拟降雨条件下人工苜蓿和柠条群落对产流、产沙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赵鹏;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的紫色土坡耕地产流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高军侠;黄土高原坡耕地超渗产流及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10 赵鹏宇;黄土丘陵区草、灌地不同经营方式下的降雨—入渗—产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4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5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