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连续施用保水材料对旱作条件下土壤特性及燕麦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11 18:31

  本文选题:保水材料 + 土壤含水量 ; 参考:《生态学报》2017年17期


【摘要】:以坝莜一号为材料,研究连续4a施用保水材料聚丙烯酰胺(PAM)与聚丙烯酸钾(PAM-K),对旱作农田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变化与相应土层土壤含水量、容重、电导率、养分及燕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旱区农田施用PAM-K和PAM的微生态效应存在时空差异,以连续施用4a效果最佳,其大小顺序表现为连续施用4a施用3a2a1a对照。连续施用4a PAM-K和PAM,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了27.18%和34.40%;土壤容重、土壤电导率分别平均降低了2.33%和6.64%、29.50%和22.70%;相对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增幅平均达24.11%、31.89%、46.52%和69.96%、35.21%、52.70%,尤其是连续施用4a PAM,10—20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幅达98.95%及0—10cm、2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磷的增加最明显,增幅分别达31.13%和74.49%、62.27%和49.91%。连续施用4a PAM-K和PAM,植株鲜重、干重、株高、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90.53%和146.91%、101.56%和128.13%、33.67%和76.39%、19.27%和22.40%。可见,连续多年施用PAM-K和PAM对施入层(0—20 cm)和近施入层(20—40 cm)改善效果显著;PAM对旱区土壤的适宜性优于PAM-K,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
[Abstract]:The effects of PAM and PAM-KN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bulk density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 dry farming were studied. Effects of nutrients and growth of oa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ecological effects of PAM-K and PAM on farmland were different in time and space. The best effect was the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3a2a1a for 4 years, and the order of application was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3a2a1a for 4 years.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creased by 27.18% and 34.40%, the soil bulk density and soil conductivity decreased by 2.33% and 6.64% 29.50% and 22.70%, respectively, and the soil nutrients (organic matter, 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PAM-K and PAM in 0-60 cm soil layer for 4 years, and the average soil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by 27.18% and 34.40%, respectively, and the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decreased by 2.33% and 6.64% 29.50% and 22.70%, respectively. Available potassium) content;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nitrogen, The average increase of phosphorus was 24.116.52% and 69.96%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the increase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was 98.95% and 0-10 cm ~ (20) cm ~ (20 ~ 40 cm)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 increased by 31.13% and 74.4962.27% and 49.91%, respectively. The plant fresh weight, dry weight, plant height and grain yield increased by 90.53% and 146.91%, 101.56% and 128.13%, 33.67% and 76.399.27% and 22.40%, respectivel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PAM-K and PAM for many years can improve soil quality and crop yield by improving the suitability of PAM-K and PAM to soil in arid area.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6026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5BAD22B04) 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内蒙古自治区燕麦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2014040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8-B-5)资助
【分类号】:S151.9;S5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国;;晋北种植燕麦治理盐碱荒漠地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年10期

2 陶水龙,林启美,赵小蓉;土壤微生物量研究方法进展[J];土壤肥料;1998年05期

3 马晓慧;胡东;;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俞益武,徐秋芳;天然林改为经济林后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5期

5 肖波;刘增文;孙强;;不同林地凋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杨贤均;王业社;段林东;陈立军;晏雪晴;;湖南]\0山森林公园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4年01期

7 张春艳;徐子刚;李子勇;李希政;成文革;;不同退化草场土壤养分分析的研究[J];北京农业;2007年18期

8 罗汝英;化学分析在研究森林土壤养分水平方面的应用[J];土壤通报;1965年03期

9 刘荣,朱清科;黄土残塬沟壑区混农林系统土壤养分研究初报[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10 宫锡鸿,于成开,李海涛,王晓红,林竹胜;模糊聚类分析在划分土壤养分类型中的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14)C标记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C动态变化及其周转的影响(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2 马友华;胡勤远;贾盛宁;梁红霞;黄界颍;张自立;;安徽省土壤养分和肥料信息系统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邢竹;李春杰;郭建华;王贵政;;土壤养分信息系统在平衡施肥中的应用(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4 武继承;龚子同;郑惠玲;薛毅芳;;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与土壤保护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姬宝霖;申向东;吕志远;索全义;刘挨刚;吕忠义;胡敏;;利用高含沙洪水治沙淤地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分析[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6 郭建华;邢竹;李春杰;;河北省耕地土壤养分变异与施肥对策(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7 邱扬;傅伯杰;王军;陈利顶;;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陈晓燕;何丙辉;史志明;;巫溪县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A];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黄绍文;金继运;杨俐苹;程明芳;;县级区域粮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姜城;金继运;;我国精准农业土壤养分管理技术的发展与对策[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杨学超 吴娜;燕麦,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姜城;不同经营体制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及管理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2 许红卫;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程明芳;离子交换树脂膜提取土壤养分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4 刘杏梅;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不同尺度水稻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雪珍;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可溶性氮及活性有机碳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2 何容;武夷山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沿海拔高度的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赵海燕;秦岭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土壤养分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胤娣;鄱阳湖区沙地湿地松林土壤养分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彩芬;基于WEBGIS的县域果园土壤养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6 邢悦;重度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7 陈利娜;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8 郭琪;氮添加对杉木林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

9 魏志红;湘赣闽丘陵山区林地土壤养分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10 郭鑫炜;辽西北风沙区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75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75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f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