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矿山废弃地植物种植模式对土壤改良效果

发布时间:2018-05-15 12:11

  本文选题:矿山废弃地 + 植物种植模式 ; 参考:《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为探讨不同植物种植模式对矿山废弃地土壤肥力快速改良的效果,选取8种典型的植物种植模式(黑麦草、草木樨、沙打旺、小冠花、紫穗槐、紫穗槐+小冠花、紫穗槐+黑麦草和草木樨+黑麦草)。通过野外土壤采样与室内养分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植物及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均能较好的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含水率平均值比对照高8.7%;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增加—减少—增加—稳定的变化趋势;植物对土壤蓄水保水效果的改良主要体现在0—40cm的土层;土壤中的各养分指标质量分数总体表现为0—10cm土层大于10—20cm土层,呈现出一定的表聚效应;植物生长初期,不同种植模式对矿山废弃地土壤的改良效果依次为沙打旺草木樨黑麦草草木樨+黑麦草紫穗槐+小冠花紫穗槐+黑麦草紫穗槐小冠花,单播种植模式相对优于混播种植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矿山废弃地重构土壤的水分变化研究、优良种植模式选择及土壤肥力的快速改良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 planting patterns on soil fertility improvement in mine wasteland, 8 typical plant planting patterns (ryegrass, sweet clover, Astragalus japonica, small crown flower, Sophora japonica, Sophora japonica + small crown flower, Sophora japonica + ryegrass and sweet clover + ryegrass) were selected. Soil sampling and indoor nutrient determination combin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method, the soil fertility of different plants and planting pattern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could improve the soil water condition better, the average value of soil water content was 8.7%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and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increased with the depth of soil layer, and the total increased to the stability.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water storage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oil layer of 0 to 40cm,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nutrient index in the soil is 0 to 10cm soil layer greater than 10 20cm soil layer, showing a certain effect of surface aggregat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plant growth, the improvement effect of different planting patterns on the soil of mine abandoned land is in turn. The study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soil water change in the reconstructive soil of mine abandoned land, the selection of fine planting pattern and the rapid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田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BAD31B01)
【分类号】:S1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芝源;张丽萍;李先恩;陈斌;;豆科植物对复垦区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5年06期

2 罗珠珠;牛伊宁;李玲玲;蔡立群;张仁陟;谢军红;;陇中黄土高原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及产量响应[J];草业学报;2015年01期

3 宁晓萍;段宗亮;;景洪森林公园旁采矿废弃地植被群落恢复技术[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3年06期

4 赵叶舟;王浩铭;汪自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年04期

5 郭志彬;王道中;;半干旱黄土高原引入2种豆科植物对退化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年02期

6 王从彦;曹震;王磊;刘雪艳;;豆科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及代谢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1期

7 李婷;赵世伟;李晓晓;马帅;;宁南山区不同年限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官能团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12期

8 杜天庆;苗果园;郝建平;杨锦忠;崔福柱;薛建福;;黄土母质生土上4种豆科牧草根系生长特征的研究[J];草地学报;2012年01期

9 王学春;李军;郝明德;;长武旱塬草粮轮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模式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0 康冰;刘世荣;蔡道雄;卢立华;何日明;高妍夏;迪玮峙;;南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斌;不同植物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弃土场土壤培肥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帅;高照良;白皓;罗珂;李玉亭婷;齐星圆;;矿山废弃地植物种植模式对土壤改良效果[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2 杜洋文;邓先珍;李双龙;;桐药间作对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7年02期

3 崔高仰;容丽;李晓东;檀迪;;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7年05期

4 禹娟红;包振国;王秉忠;刘玲玲;车树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2017年04期

5 施志娟;白彦锋;孙睿;彭阳;姜春前;汪思龙;;杉木人工林伐后2种恢复模式碳储量的比较[J];林业科学研究;2017年02期

6 周玮;王应飞;李玲;;黔中岩溶区不同土层厚度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转化酶的活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7年03期

7 王忆涵;王瑞;;新优矮灌木马棘的育种和应用研究现状[J];河北农机;2017年03期

8 邬静淳;欧阳;熊兴政;万盼;刘芸;;三峡库区消落带2种树木林下土壤的物理性质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9 字洪标;刘敏;阿的鲁骥;胡雷;王长庭;;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对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7年04期

10 王家彬;徐明锋;蒋谦才;苏志尧;张毅;王永强;;不同林分类型及土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湖北林业科技;201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珂;不同施肥条件下植物对矿山废弃地土壤肥力改良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银贵;白中科;张耿杰;周伟;王金满;余勤飞;杜振州;;山西平朔露天矿区复垦农用地表层土壤质量差异对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2期

2 赵叶舟;王浩铭;汪自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年04期

3 折凤霞;郝明德;臧逸飞;;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生产力及养分特性的研究[J];草业学报;2013年02期

4 马霞;王丽丽;李卫军;宋江平;何媛;罗明;;不同施氮水平下接种根瘤菌对苜蓿固氮效能及种子生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年01期

5 吴旭东;张晓娟;谢应忠;徐坤;杨菁;;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J];草业学报;2013年01期

6 段宗亮;杨德军;邱琼;陈显兵;陈勇;;景洪市废弃石矿区人工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2年05期

7 王从彦;向继刚;杜道林;;2种入侵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及代谢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7期

8 戴莲;李会娜;蒋智林;万方浩;刘万学;;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对根际土壤有益功能细菌群、酶活性和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2年02期

9 李艳;刘国道;张如莲;郇恒福;高玲;;施用热带豆科绿肥对砖红壤pH值的动态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土壤;2012年01期

10 梁智惠;;生态环境现状及改善对策[J];绿色科技;2011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霞;不同施肥条件下植物对弃土场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2 陈士超;神东矿区采煤沉陷区复垦土壤培肥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3 李荣霞;不同施肥水平对紫花苜蓿产量、营养吸收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4 强学彩;秸秆还田量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敖子强;熊继海;王顺发;吴永明;桂双林;;植物稳定技术在金属矿山废弃地修复中的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陈青安;;矿山废弃地复垦技术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3 赵永红;张涛;成先雄;;矿山废弃地植物修复中微生物的协同作用[J];中国矿业;2008年10期

4 李永庚,蒋高明;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5 吴欢,周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6 张波;赵曜;;矿山废弃地治理中植物修复作用的研究[J];山西建筑;2011年02期

7 杨期和;刘德良;李姣清;涂常青;刘惠娜;;粤东北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模式探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2年01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肖唐付;林文杰;;贵州矿山废弃地植物修复研究[A];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贺尧;刘轶群;;有色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安全学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欢;周兴;;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一琳;田涛;赵廷宁;杨建英;;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模式初步研究——以北京周边矿山为例[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高琳;;铜、金生产矿山环境生态重要进展[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6 高林;杨修;;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以江西德兴铜矿为例[A];缓解矿山资源危机——中国资源危机矿山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杨永峰;谢英祁;何志勇;杨凯;;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的研究——以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山综合治理项目为例[A];2012北京园林绿化与宜居城市建设[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冬子;邯郸大力治理矿山废弃地[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张春红;辽宁工矿废弃地复垦任重道远[N];中国矿业报;2008年

3 记者 黎晓艳 实习生 江娟;两万余亩矿山废弃地复垦[N];黄石日报;2008年

4 记者 税玉海;宁夏治理恢复10651公顷矿山废弃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伟;河北省矿山废弃地治理模式与适宜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常冬寅;安徽省矿山废弃地分布及矿山重金属处理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3 宋书巧;矿山开发的环境响应与资源环境一体化研究[D];中山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蕴琪;矿山废弃地恢复性景观评价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

2 孔祥南;辽西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技术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3 罗珂;不同施肥条件下植物对矿山废弃地土壤肥力改良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庄凯;福建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5 吴琳琳;义马市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探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6 孙一琳;北京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定额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徐慧;污泥用于矿山废弃地植被重建的效果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宋丹丹;石灰岩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营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9 吕俊;矿山废弃地景观的生态治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任斌;矿山废弃地景观修复与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92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92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5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