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植酸含量的影响
本文选题:秸秆还田 + 模式 ; 参考:《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通过9年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讨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腐植酸(HE)的影响。试验设置仅麦秆稻季还田(W)、仅稻秆麦季还田(R)、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和秸秆均不还田(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P0.05)提高了0~10 cm土层SOC,对土壤总氮(TN)无明显影响;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下,0~10 cm土层SOC及TN大小为WRWRCK;10~20 cm SOC及TN大小均为WCKRWR,但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秸秆还田处理中,0~10 cm土层土壤HE、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均低于CK,而在10~20 cm土层则高于CK。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0~10 cm土层的HE、FA和HA以W处理为最高,其土壤腐殖化程度最大;而10~20 cm土层则以RW处理为最高,W处理的土壤腐殖化程度最小。相比其他秸秆还田模式,麦秸稻季还田能更好地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和腐殖质品质。
[Abstract]:In the field test of rice wheat rotation for 9 years, the effects of rice wheat straw returning field model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humic acid (HE) in southern rice and wheat cropping system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nly wheat straw returning field (W), only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R), straw rice wheat season (RW) and straw not returning to field (CK) were treated with 4 treatments. P0.05 increased the 0~10 cm soil layer SOC and had no obvious effect on soil total nitrogen (TN). Under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modes, SOC and TN size of 0~10 cm soil layer were WRWRCK, 10~20 cm, and the sizes were all not significant. It is lower than CK, while in 10~20 cm soil lay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K. different straw returning way, HE, FA and HA in 0~10 cm soil layer are the highest with W treatment, and the soil humification degree is the highest, while 10~20 cm soil is the highest, and the soil humification degree is the smallest. The content of organic carbon and the quality of humus in the surface of the soil.
【作者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循环农业中心/江苏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
【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CX(12)1002]~~
【分类号】:S1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华;郭洪海;朱振林;董红云;杨丽萍;张锡金;;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09期
2 辛励;刘锦涛;刘树堂;王俊杰;曹培顺;况川;;长期定位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殖质含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6年01期
3 陈金;唐玉海;尹燕枰;庞党伟;崔正勇;郑孟静;彭佃亮;杨卫兵;杨东清;李艳霞;王振林;李勇;;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5年01期
4 王虎;王旭东;田宵鸿;;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不同活性组分储量及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12期
5 邹洪涛;关松;凌尧;范庆锋;张玉龙;黄毅;;秸秆还田不同年限对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3年06期
6 蔡太义;黄会娟;黄耀威;路文涛;贾志宽;杨宝平;;不同量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6期
7 党亚爱;李世清;王国栋;;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土壤腐殖酸组分剖面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2年06期
8 李成芳;寇志奎;张枝盛;曹凑贵;吴海亚;梅金安;翟中兵;张丛德;魏坦雄;刘诗晴;夏起昕;;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1期
9 慕平;张恩和;王汉宁;方永丰;;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玉米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5期
10 路文涛;贾志宽;张鹏;王维;侯贤清;杨保平;李永平;;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瑞华;靳红梅;常志州;王海候;孙小祥;沈明星;陆长婴;;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植酸含量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2 徐祥玉;张敏敏;彭成林;O@国涵;徐大兵;袁家富;;稻草还田下非稻季持续淹水对稻季CH_4和CO_2排放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年02期
3 吴军虎;朱端端;王海洋;杨婷;刘业伟;;不同腐殖酸类对黄土坡面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1期
4 李纯燕;杨恒山;萨如拉;张瑞富;曹倩;张丽娟;;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1期
5 赵小军;李志洪;刘龙;崔婷婷;;种还分离模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磷有效性及其有机磷形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1期
6 王倩倩;尧水红;张斌;岳龙凯;韩亚;张月玲;周璇;;秸秆配施氮肥还田对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2017年01期
7 刘彦杰;张鹏鹏;张国娟;濮晓珍;张旺锋;;秸秆还田和施肥方式对绿洲棉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8 王改玲;李立科;郝明德;;长期施肥和秸秆覆盖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7年01期
9 庞荔丹;婷婷;张宇飞;马昱萱;周森;王福林;戴建军;;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呼吸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7年01期
10 史康婕;周怀平;解文艳;杨振兴;程曼;;秸秆还田下褐土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义祥;王峰;叶菁;黄勤楼;翁伯琦;黄毅斌;;不同菌渣施用量对柑橘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5年04期
2 矫丽娜;李志洪;殷程程;崔钰曼;张婷;;秸秆还田深度对黑土腐殖质和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年02期
3 张翰林;吕卫光;郑宪清;李双喜;王金庆;张娟琴;何七勇;袁大伟;顾晓君;;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对稻麦轮作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年03期
4 刘军;景峰;李同花;黄金花;谈建鑫;曹晶晶;刘建国;;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2期
5 王虎;王旭东;田宵鸿;;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不同活性组分储量及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12期
6 崔婷婷;窦森;杨轶囡;陈丽珍;黄毅;王瑞丽;;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4年04期
7 曹丛丛;齐玉春;董云社;彭琴;刘欣超;孙良杰;贾军强;郭树芳;闫钟清;;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关键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4年02期
8 臧逸飞;郝明德;张丽琼;张昊青;;26年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5年05期
9 邹洪涛;关松;凌尧;范庆锋;张玉龙;黄毅;;秸秆还田不同年限对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3年06期
10 王宜伦;刘天学;赵鹏;张许;谭金芳;李潮海;;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与氮素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军;腐植酸的生物活性及其研究[J];腐植酸;2001年02期
2 秦万德;腐植酸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腐植酸;2004年05期
3 秦秀芝;《腐植酸》杂志第一届(北京)编辑委员会成功召开[J];腐植酸;2004年06期
4 ;腐植酸文摘[J];腐植酸;2005年03期
5 ;腐植酸基本性质(下)[J];腐植酸;2005年06期
6 李宏鹤;;褐煤和柴煤中腐植酸的测定[J];腐植酸;2005年06期
7 刘方春;邢尚军;刘春生;马海林;马丙尧;袁素萍;;褐煤腐植酸对铵的吸附特性研究[J];腐植酸;2005年06期
8 李波;魏世强;青长乐;;腐植酸对土壤吸持汞的影响研究[J];腐植酸;2005年06期
9 李光林 ,魏世强 ,青长乐 ,牟树森;镉在腐植酸上的吸附与解吸特征研究[J];腐植酸;2005年01期
10 ;腐植酸的定义和分类[J];腐植酸;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Jin Chul Joo;Charles D.Shackelford;Kenneth F.Reardon;徐景芳;冯娜;盖希坤;乔英云;;腐植酸与负载金属氢氧化物的固体颗粒在固—水界面的缔合作用[A];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曰鑫;米贵芳;吕晋晓;;一种新型腐植酸保水肥的节水增效作用[A];第七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腐植酸的结构表征[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彩凤;;分子模拟——研究腐植酸的新途径[A];第五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彩凤;;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腐植酸质量检测中心发展展望[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石磊;郑敏;张惠芬;周丹蕾;胡少元;李宝才;;云南煤炭腐植酸资源考察[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梁宏斌;马志军;郭春景;;辐射降解腐植酸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曾宪成;;腐植酸对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意义重大[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腐植酸性质[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腐植酸与大、中、微量元素的集合效应[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李自旺 通讯员 丁振华;“腐植酸”项目落户托克逊[N];吐鲁番报(汉);2007年
2 陈国兴;我国腐植酸产业已自成一体[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四代;延伸腐植酸行业“触角”[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记者 周亚光;最大腐植酸企业在新疆诞生[N];中国化工报;2001年
5 何全基;腐植酸断链降解研发获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何全基;宏福成功研发腐植酸断链降解[N];农资导报;2007年
7 秀芝;腐植酸业将探讨低碳发展之路[N];中国化工报;2010年
8 陈yN淼;腐植酸行业研发抗旱保水保肥产品[N];中国工业报;2011年
9 ;柱型腐植酸长效复合树肥[N];北京科技报;2003年
10 赵引德;膏制腐植酸叶面肥获推荐[N];中国化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跃跃;功能型生物活性基质的促生抗病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丽丽;共振瑞利散射技术在腐植酸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奔;复合肥、腐植酸液肥对苋菜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94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89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