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流域农田土壤全氮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土壤全氮 + 农田土壤 ; 参考:《北方园艺》2017年16期
【摘要】:利用湟水流域已有文献中38个农田耕层(0~20cm)土壤全氮数据,采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流域农田土壤全氮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均值为1.33g·kg~(-1),变异系数为47.37%,属中等变异。流域农田土壤全氮呈自北向南逐渐递减,由东向西先增加后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按全国土壤全氮分级标准,高值区(1.50g·kg~(-1))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大通县、海晏县,低值区(1.00g·kg~(-1))集中于海拔稍低的民和县、湟中县,65.5%的区域达全国平均水平(1.30g·kg~(-1))。影响因子定量分析表明,不同的气候因子、土壤类型、海拔、施肥量都会影响该流域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其中气温、海拔、降水为主要影响因子,对全氮变异的独立解释能力分别为35.7%、29.0%、21.3%。该研究初步揭示了湟水流域农田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流域尺度农田的科学管理提供有益参考,并为合理开展施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tal nitrogen in farmland soil in Huangshui watershed we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statistics with geo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value of total nitrogen was 1.33 g / kg ~ (-1)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47.37%. The total nitrogen of farmland soil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increased first from east to west and then decreased from east to wes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soil total nitrogen classification, the high value area (1.50 g / kg) was concentrated in Datong County, Haiyan County and low value area (1.00 g / kg) in Minhe County, where the elevation was slightly lower, and 65.5% of the area in Huangzhong County reached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of 1.30 g / kg ~ (-1).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limatic factors, soil types, altitude and fertilization amount would aff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total nitrogen in the watershed, and the temperature, altitude and precipitation we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independent interpretation of total nitrogen variation was 35.70.29.0 and 21.3respectively.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tal nitrogen in farmland in Huangshui watershed, which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farmland on the watershed scal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rational fertilization.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农牧科技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资助项目(41301230) 国家科技基础工作专项资助项目(2014FY110200A04)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晓莉,张鉴,吴晓伟,李良;质量控制图在测定土壤全氮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科学;2000年03期
2 朱江,周俊,麻英,李燕;纳米ZnO粉末在土壤全氮测定中的催化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杨义法;;刍议提高土壤全氮测定的准确性[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0期
4 安晓飞;李民赞;郑立华;刘玉萌;张亚静;;便携式土壤全氮测定仪性能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S1期
5 王琳;;凯氏法测定土壤全氮的方法改进[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年03期
6 郭有;曹蕊香;;对影响土壤全氮分析结果的几个因子的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1964年05期
7 方樟法;;应用半微量蒸馏法测定土壤全氮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其消除[J];浙江农业科学;1987年01期
8 曹红娣;王虎琴;何琳华;李新梅;徐海芳;王若玉;;不同仪器对土壤全氮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3年06期
9 郭小芬;谭爱平;刘建明;;土壤全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05期
10 路鹏,黄道友,宋变兰,黄敏,刘守龙,苏以荣,肖和艾,吴金水;亚热带红壤丘陵典型区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长举;李小昱;王为;高云;周竹;赵政;;基于高光谱图像技术的土壤全氮检测方法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立华;李民赞;孙红;安晓飞;;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土壤参数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3 马茂亭;安志装;邹国元;杜连凤;刘宝存;赵丽平;赵同科;;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氮素时空变化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徐畅;;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征[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国策;丹江中游小流域氮素分布与流失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邵娜;海南岛土壤全氮时空变异特征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艾尤尔·亥热提;艾比湖湿地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维;土壤全氮及重金属铜含量的高光谱反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刘世峰;南京市溧水县稻田土壤全氮的遥感估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建华;基于GIS的兰州市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空间变异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6 张操;浙江省土壤氮库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杨超;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估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8 于佳;培肥措施对黑土碳、氮变化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宇;鲜水河上游流域地形因子与土壤有机质、氮、磷和钾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7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1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