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分影像的黄土高原梯田提取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遥感影像 + 黄土高原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梯田是治理坡面水土流失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与保肥效用,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梯田调查是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准确快速的梯田信息提取为估算区域尺度水土流失量及厘定梯田在水沙减少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目前黄土高原梯田调查方法较为落后,采用调查统计法确定梯田面积,其速度慢且精度低,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工作需求,亟需探索出更为快速高效的梯田信息调查方法。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及,其作为信息源开展黄土高原梯田信息监测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论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燕沟为研究区,以高分一号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对梯田信息的提取进行了探索。通过影像分割构建影像对象,在总结分析影像对象的光谱、纹理和空间等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多次试验确定最优分割合并尺度参数,构建了黄土高原梯田信息提取流程,从而实现了计算机自动为主,人机交互为辅的梯田信息提取。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合理完整的梯田提取技术流程,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正射校正、图像融合、面向对象特征提取、保存对象层,提取出燕沟流域中的全部梯田,确定流域梯田分布与面积。(2)采用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图像分割与合并技术进行梯田信息提取时,使用ENVI面向对象空间特征提取模块,根据预览窗口,经过多次试验反复对比分析,选取合适的尺度因子,对研究区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最终确定了适于梯田提取的最优分割与合并阈值分别为36%与85%。(3)选取有代表性梯田用南方灵锐S86差分GPS进行实地定点面积测量,将实地测量面积值与影像中提取面积值进行对比,确定梯田提取精度较高,从而证明此提取方法流程是可行的。总结了高分一号卫星梯田信息提取的最优尺度和梯田信息提取方法及技术流程,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梯田的监测提供技术参考。
[Abstract]:Terrace is an effectiv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ject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on the slope. It has obvious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conservation and fertilizer conservation.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area of China. The extraction of fast terrace information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estimating the water and soil loss of regional scale and determining the effect of terracing in water and sediment reduction. At present,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terraced field in the Loess Plateau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area of terraced field is determined by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method, which is slow and low in precision, and it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stage.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to carry out the information monitoring of the terrace in the Loess Plateau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tral, texture and space of the image obj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tral, texture and space of the image objects, th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process of the terrace in the Yellow Soil Plateau is constructed,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process of the terraced terrace in the Yellow Soil Plateau is constructed.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constructing a reasonable and complete technological process for the extraction of terraced fields, including radiation calibration, atmospheric correction, orthophoto correction, image fusion, object feature extra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object layers, extracting all terraces in the valley of Yan Gou, and determining terraced fields in the basin. Cloth and area. (2) using object-oriented multi-scale image segmentation and merging technology to extract information from terraced fields, using ENVI object oriented space feature extraction module, according to preview window, through repeated experiments and repeated comparison analysis, select the appropriate scale factor, multiscale segmenta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study area, and finally determine the suitable terrace. The optimal segmentation and merging thresholds were 36% and 85%. (3) respectively. The field site area measurement was measured by the southern Ling sharp S86 difference GPS of the representative terraced field. The field measurement area was compared with the value of the extracted area in the image, and the extraction precision of the terraced field was higher. Thu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extraction method was feasible. The optimal scale of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terraced fields 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terraced fields are provided to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monitoring terraced fields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roject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7.31;S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朱晓东;刘思宇;鲁铁定;徐海涛;;集群式影像处理系统的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2 孟春林;TM影像阴影消除的探讨[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2001年01期
3 张世利;刘健;余坤勇;赖日文;杨子清;;基于ERDAS几何校正及在闽江流域影像处理中应用[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明景;;高动态域影像色彩复制之研究[A];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林卉;赵长胜;景海涛;;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的处理技术与解决方案[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高伟;王红平;;基于MAPGIS的DMC影像直接定向方案[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学才;;实施PACS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A];2002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赵四海;;浅谈数字减影的影像处理[A];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5年
6 曾福年;杨清华;;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技术的开发区用地变化快速监测[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栾有昆;王冲;;QuickBird影像在水库淹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中的应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伯庆;潘小辉;夏佶晟;;血液细胞黏度测试中的影像处理[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熊德科;;航测DOM影像一致性处理工序[A];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熊德科;;航测DOM影像一致性处理工序[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友立音色传奇 十五载影音之路[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2 郭静蓉 DigiTimes;奇美电子发布变色龙及动态清晰两大影像处理新技术[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张巍巍;影像和GIS的未来走向:简便易用 真实生动[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崔慕丽;1元≥1美元?[N];计算机世界;2001年
5 甲丁;地学领域:重点支持深海航空探测技术装备研发[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6 ;新一代影像处理技术“南希”问世[N];人民邮电;2001年
7 何进伟;虹软寻找拓展与突破的平衡[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8 孙新峰;从数字影像中看传统摄影的价值(1)[N];中国摄影报;2005年
9 ;便携“影像处理工厂”[N];计算机世界;2003年
10 通讯员 陆伟邋记者 崔彦玲;归国博士“求解”蓝藻预警难题[N];常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朝辉;高光谱遥感影像稀疏图嵌入分类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罗学刚;面向灾害应急响应的无人机影像快速处理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房建武;多源影像下的目标运动分析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5年
4 郑晖;无人机视频流影像快速拼接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
5 鲁一慧;航空航天线阵传感器定位精度分析及影像几何质量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6 朱俊锋;利用倾斜影像进行三维数字城市重建的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马晓双;偏微分方程和非局部处理框架下的SAR滤波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8 耿迅;火星形貌摄影测量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孙晓霞;基于多极化SAR影像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唐敏;序列无人机影像预处理与匹配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卫星线阵影像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2 赵文怡;基于TM影像对HJ-1 CCD影像几何校正的AutoGCs软件的性能评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李健;基于高分影像城市群路网瓶颈路段判别技术与系统实现[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继溢;正射影像镶嵌线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李阳;基于网络资源获取铁路选线地理信息的方法及实现技术[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朱真;欧拉影像放大算法在桥梁风致振动的研究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7 尹文亭;基于多核支持向量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8 周舟;同一认定中基于牙齿影像的检测与识别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刘冬华;基于视觉注意机制的高分影像变化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凯;基于ZY-1-02C和OLI影像的林地地类变化信息提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3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2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