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价值量和支付能力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本文选题:生态补偿标准 + 生态足迹 ; 参考:《生态经济》2017年02期
【摘要】:以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区域间转移的测度,并结合区域的支付能力,构建了基于生态价值量和支付能力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经过测算,认为:(1)2014年,河南省18个市都属于生态价值盈余区,都应获得生态补偿;(2)2014年河南省整体向外输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应获得1 417.2亿元的耕地生态补偿费用;(3)2014年河南省豫东、豫西、豫中、豫北、豫南分别获得209.88、26.85、54.48、95.58;1 027.35亿元的生态补偿,特别是豫南地区,获得的生态补偿额高达1 027.35亿元,约占河南省生态补偿总量的72%。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the ecological overload index is taken as the measure of the transfer of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among regions, and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the amount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the ability to pay is constructed. And take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arries on the demonstrat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in 2014, all 18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belong to surplus areas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should all receiv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2) Henan Province as a whole exported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services of cultivated land to the outside in 2014.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st of cultivated land should be 141.72 billion yuan. In 2014,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eastern Henan, western Henan, middle Henan, northern Henan and southern Henan was 209.882685% 54.48% 95. 585,102.75 billion yuan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mount was as high as 102.735 billion yuan in the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wher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was as high as 102.735 billion yuan,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of Henan Province. It accounts for 72% of the tot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Henan Province.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虚拟资源流动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6BJY026)
【分类号】:F323.2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甄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2 张翼飞;陈红敏;李瑾;;应用意愿价值评估法,科学制订生态补偿标准[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3 侯宝锁;傅建详;;生态补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4 蒋良勇;邹冬生;胡长青;李林;薛伟;;对完善生态补偿体系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01期
5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6 谢维光;陈雄;;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7 郭建卿;靳乐山;;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8年04期
8 李晓光;苗鸿;郑华;欧阳志云;;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主要方法及其应用[J];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9 冯艳芬;刘毅华;王芳;杨木壮;;国内生态补偿实践进展[J];生态经济;2009年08期
10 王伟;段建南;贾宁凤;孙利青;;土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及其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王志风;经济欠发达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高辉;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38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38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