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4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
本文选题:林分类型 + SOC ; 参考:《人民长江》2016年05期
【摘要】:为研究三峡库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分布特征,探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土壤碳储量变化的潜在影响,以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对4种林分类型SOC含量和密度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SOC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其次,针阔混交林最低。4种林分类型中毛竹林SOC密度最大,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再是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最小;4种林分类型各土层间SOC密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含水量与SOC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p H和容重与SOC密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to prove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on soil carbon storage, 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 and bamboo forest in Jinyun Mountain, Chongqing, were studied. The SOC content and density of four forest types were sampl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C content was the highest in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 followed by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coniferous broadleaved forest and coniferous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among which SOC density of Phyllostachys pubescens forest was the highes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C density among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 the four minimum coniferous forest typ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SOC density,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pH and bulk density and SOC density.
【作者单位】: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公司;
【分类号】:S7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玉荣,于振良,赵士洞;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素琪;基于林内水文过程的不同林分氮素动态变化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武明;何斌;韦善华;蔡树威;覃永华;;厚荚相思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2 林伟;郑博福;郭建明;;井冈山天然林和人工林灌木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3 苏勇;吴庆标;施福军;梁机;段文雯;;擎天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分布格局[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4 莫德祥;廖克波;吴庆标;覃静;;山白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5 李岚;于法展;王朋晓;张彩云;;苏北低山丘陵区群落次生演替中碳贮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6 蒋林;林宁;莫德祥;卓宇;;桂东南低山区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7 刘广文;;森林与碳循环[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9期
8 陶玉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9期
9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10 杨玉盛,谢锦升,王义祥,刘艳丽,岳永杰,于占源;杉木观光木混交林C库与C吸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叶功富;郭瑞红;;海岸沙地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碳库和碳吸存[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土壤碳库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黄丽媛;陈钦;;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6 刘建军;康永祥;马长欣;姚正阳;;陕西省森林固碳增汇功能评估[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叶金盛;汪求来;;广东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8 郑羡;梁宏温;温远光;杨瑶青;杨健基;马多;;10年生巨尾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分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9 张宏健;龙见;;我国木材工业及其用材林的生态经济效益[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10 叶功富;郭瑞红;张立华;林武星;聂森;;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碳库和碳吸存[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荣鹏;亚热带9种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及碳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响应[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林伟;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贺旭东;万木林常绿阔叶林粗木质残体碳库及其呼吸通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苏颖;云杉林生物量空间异质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易利萍;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与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李晓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杨丽丽;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贮量及空间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8 蔡洁;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吕磊;湖南省5种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生态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黄方;湖南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经济价值及其生态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显楷;莫江明;李德军;张炜;方运霆;;鼎湖山主要林下层植物光合生理特性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樊后保;刘文飞;杨跃霖;张子文;曹汉洋;徐雷;;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王长庭,龙瑞军,王启基,景增春,尚占环,丁路明;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质氮磷的分布和生产力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草业学报;2005年04期
4 刘学军;张福锁;;环境养分及其在生态系统养分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以大气氮沉降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9年03期
5 常运华;刘学军;李凯辉;吕金岭;宋韦;;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12年06期
6 ;Soil carbon pool in China and its global significa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6年02期
7 左海军;张奇;徐力刚;;农田氮素淋溶损失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12期
8 王志轩;潘荔;张晶杰;杨帆;;我国燃煤电厂“十二五”大气污染物控制规划的思考[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年01期
9 陈奋飞;庄捷;王逸群;陈岩松;吴若菁;;我国林木固氮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展望[J];湖南林业科技;2006年04期
10 沈世华,荆玉祥;中国生物固氮研究现状和展望[J];科学通报;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畅;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素迁移转化及调控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邢雅玲;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碳氮特征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陈小红;退耕还林地土壤氮素动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3 王巧红;四川广元市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氮素动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4 刘义;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5年
5 鞠敏睿;小兴安岭森林土壤氮形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孙磊;东太湖湖滨带生态防护林土壤氮时空变异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孙盼盼;中国东北样带森林和草地土壤反硝化势及产物组成[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8 翟勤;重庆主城区降水化学特征及环境政策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璇;殷有;刘明国;赵伟浩;吴栋栋;;朝阳地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养分元素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9期
2 吕瑞恒;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刘辉;王玉江;;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吕明亮;陈养飞;方佐昭;何风根;;柯城区不同林分类型生态公益林土壤理化性质初步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0年02期
4 曾曙才,俞元春,徐锦才;枫树山林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状况[J];江西科学;1997年01期
5 周国娜;袁胜亮;张丽丽;;不同林分类型下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分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王承建;盛振兴;;济南市南部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入渗规律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7年05期
7 向仕敏;陆梅;徐柳斌;张仕艳;左智天;蒋翠芬;;5种林分类型林地土壤氮含量与其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8年01期
8 龚固堂;陈俊华;黎燕琼;张健;朱志芳;郑绍伟;吴雪仙;;四川盆地四种柏木林分类型的水文效应[J];生态学报;2011年10期
9 黄进;杨会;张金池;;桐庐生态公益林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水文效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10 丛日亮;张金池;黄进;王如岩;王荣娟;陈莉莎;;苏南丘陵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水文效应[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施拥军;周国模;徐文兵;;多源遥感影像林分类型分类精度研究[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史玉虎;肖文发;潘磊;王鹏程;黄志霖;王珠娜;;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渗透性能[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凤芹;冀北山区典型林分类型结构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陈平;徐州石灰岩山地退化植被特征及恢复重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朱丽s,
本文编号:1951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51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