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粟类植物利用
本文选题:植物驯化 + 辽西地区 ; 参考:《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07期
【摘要】:中国北方被认为是以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但对粟和黍驯化过程尚不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说",即人类将青狗尾草(S.viridis)驯化到粟是一个漫长过程,但需要更多的工作进行证明.西辽河地区是粟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区域,本文对该研究区内小河西文化(早于8.5ka BP)、兴隆洼文化(8.2~7.4ka BP)、赵宝沟文化(7.0~6.4ka BP)和红山文化(6.5~5.0ka BP)8个遗址出土的12件磨盘和磨棒表层残留物古代淀粉粒进行了提取和分析,发现从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到红山文化具有野生性质的粟类淀粉粒所占比例从13.0%下降到3.4%;而粒径在16.8?m以上驯化粟淀粉粒比例从55.0%增加到62.1%.研究表明,小河西文化时期粟类植物驯化已开始;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期、中期粟类植物的野生及驯化特征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粟类植物驯化的过程非常漫长.
[Abstract]:Northern China is considered to be a dryland of agricultural origin dominated by Setaria italica and Panicum miliaceum, but the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of millet and miliaceum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Existing studies have proposed a hypothesis that domestication of S.viridisis into millet is a long process, but more work is needed to prove it. The West Liaohe region is an important region of the origin of millet farming. In this paper, 12 ancient starch grains unearthed from 8 sites of Xiaohexi culture (earlier than 8.5ka BPU, Xinglongwa culture 8.27.4ka BPU, Zhaobaogou culture 7.00.6.4ka BPP) and Hongshan culture (6.50.5.0ka BP) were extracted and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wild millet starch grains in Hexi culture, Xinglongwa culture, Zhaobaogou culture and Hongshan culture decreased from 13.0% to 3.4%,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domesticated millet starch grains over 16.8 m increased from 55.0% to 62.1%.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omestication of millet plants has begun in the period of Xiaoxi culture, and the change of wild and domesticated characteristics of millet plants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in the West Liaohe area reflects the very long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of millet plant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实验室;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地貌过程与环境实验室;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编号:XDA05130603,XDA051304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371217,41072140,41301208)资助
【分类号】:S-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刚;;西辽河上游地区与中原地区史前生业方式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 Xiaoyan Yang;Zhikun Ma;Tao Wang;Linda Perry;Quan Li;Xiujia Huan;Jincheng Yu;;Starch grain evidence reveals early pottery function cooking plant foods in North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4年32期
3 索秀芬;李少兵;;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格局[J];考古学报;2014年03期
4 赵志军;;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J];第四纪研究;2014年01期
5 孙永刚;赵志军;;魏家窝铺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综合研究[J];农业考古;2013年03期
6 王强;贾鑫;李明启;杨晓燕;;中国常见食用豆类淀粉粒形态分析及其在农业考古中的应用[J];文物春秋;2013年03期
7 万智巍;杨晓燕;葛全胜;樊昌生;周广明;蒋梅鑫;;淀粉粒分析揭示的赣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晚期人类对植物的利用情况[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年10期
8 万智巍;杨晓燕;李明启;马志坤;葛全胜;;中国常见现代淀粉粒数据库[J];第四纪研究;2012年02期
9 孙永刚;曹建恩;井中伟;赵志军;;魏家窝铺遗址2009年度植物浮选结果分析[J];北方文物;2012年01期
10 葛威;刘莉;陈星灿;金正耀;;食物加工过程中淀粉粒损伤的实验研究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J];考古;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刚;贾鑫;;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生业方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马志坤;杨晓燕;张弛;孙永刚;贾鑫;;西辽河地区全新世早中期粟类植物利用[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年07期
3 郭媛媛;莫多闻;毛龙江;郭伟民;;澧阳平原优周岗遗址孢粉记录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J];地理研究;2016年06期
4 侯光良;;青藏高原的史前人类活动[J];盐湖研究;2016年02期
5 刘玮;赵志军;霍东峰;朱永刚;;内蒙古库伦旗三家子遗址浮选结果分析报告[J];农业考古;2016年03期
6 郭大顺;;从牛河梁到沈阳城——一种建都理念的启示[J];文化学刊;2016年05期
7 赵志强;;孤竹国夷齐及相关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8 李小瑞;;云南植物考古现状[J];南方文物;2016年01期
9 杨谊时;石乃玉;史志林;;考古发现所见河西走廊史前的农业双向传播[J];敦煌学辑刊;2016年01期
10 张倩;孙永刚;;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北方栽培大麻的起源[J];中国麻业科学;2016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志军;;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J];第四纪研究;2014年01期
2 Gary W. Crawford;陈雪香;栾丰实;王建华;;山东济南长清月庄遗址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J];江汉考古;2013年02期
3 靳桂云;;龙山文化居民食物结构研究[J];文史哲;2013年02期
4 吉平;朱永刚;夏月胜;江岩;王泽;姜仕勋;白志强;翁进有;阿如娜;李权;郑钧夫;包曙光;宋贵华;董文斌;王菁;张博;王少军;许哲;吕欣;王蒙;郑淑敏;刘海文;肖晓明;周亚威;曾雯;张野;;内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2011年的发掘[J];考古;2012年07期
5 孙永刚;曹建恩;井中伟;赵志军;;魏家窝铺遗址2009年度植物浮选结果分析[J];北方文物;2012年01期
6 索秀芬;李少兵;;兴隆洼文化分期与年代[J];文物;2011年08期
7 索秀芬;李少兵;;红山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2011年03期
8 姚崇新;夏立栋;;内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新石器时代遗址2009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1年05期
9 吕学明;柯睿思;周南;朱达;;辽宁大凌河上游流域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2010年05期
10 李明启;杨晓燕;王辉;王强;贾鑫;葛全胜;;甘肃临潭陈旗磨沟遗址人牙结石中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物性食物[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漪;梁玉莲;;河北东部全新世温暖期植被与环境[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5年06期
2 许清海,陈淑英,孔昭宸,杜乃秋;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探[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8年02期
3 曹艳峰,黄春长,庞奖励;运城盆地洪积扇全新世时期的野火与环境变化的初步探讨[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4 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关中东部缓坡地面全新世土壤侵蚀与沉积发展演变规律研究[J];生态环境;2005年01期
5 葛本伟;黄春长;庞奖励;李小平;李胜利;袁源;李燕;;豫中黄土地区全新世土壤剖面成壤环境变化研究[J];土壤通报;2008年02期
6 谭志海;黄春长;庞奖励;张占平;;渭河流域全新世土壤剖面木炭屑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年01期
7 张月鸿,黄春长,周群英;渭河阶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的高分辨率研究[J];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8 王红亚;华北平原东部全新世古年地表径流量的估算[J];自然资源学报;1995年02期
9 刘昆,黄春长,杨前进,周群英;汾渭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比较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4年03期
10 王丽娟;庞奖励;黄春长;丁敏;李艳华;牛晓露;;关中东部全新世剖面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与环境演变[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发虎;安成邦;;西部全新世环境快速变化与西部开发[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甘枝茂;桑广书;甘锐;岳大鹏;;全新世渭河西安段河道变迁与土壤侵蚀[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何元庆;姚檀栋;沈永平;张忠林;庞洪喜;卢爱刚;;中国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回顾与讨论[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庞奖励;黄春长;;黄土地层记录的关中地区全新世时期重要水文事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范淑贤;吉云平;;河南平原全新世古植被变迁[A];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朱湘元;王长炎;张诚;黄长水;;福建长乐全新世磁性地层的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7 温锐林;肖举乐;常志刚;翟大有;周朗;许清海;李月从;S.Itoh;;全新世呼伦湖区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孢粉记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金章东;王苏民;沈吉;;全新世单一湖泊流域化学风化及其对气候事件的响应[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马保起;李克;吴卫民;盛小青;;大青山山前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赵艳;于子成;陈发虎;刘秀菊;;青藏高原东北部克鲁克湖区全新世湖水位与植被变化[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绍武;全新世的气候突变[N];中国气象报;2007年
2 记者 陈惠玲;北部湾海洋环境海上联合调查全面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杨睿;刘莉:中国北方全新世早期生计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记者 柴海亮;中国人的“脸”在变小[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辉;中亚干旱区高山泥炭磁性特征变化机制与古环境[D];兰州大学;2013年
2 陶士臣;新疆东部湖泊沉积花粉记录的全新世植被与环境[D];兰州大学;2011年
3 查小春;汾渭盆地全新世古洪水和侵蚀沉积事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惠玲;六盘山天池岩芯记录与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6 杨前进;临汾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瑜琴;泾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及特大洪水水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魏明建;全新世黑垆土中千年尺度的全球变化记录[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6年
9 李艳花;关中平原全新世土壤和土壤水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靳立亚;中东亚全新世和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春艳;重庆金佛山地区全新世石笋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龙仙娥;基于小波分析的云南湖泊全新世沉积特征及信号记录[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伟;中晚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历史及其气候事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丹丹;早全新世浑善达克沙地古湖泊演化与环境变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谭艳;太湖西部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的钻孔记录[D];南京大学;2015年
6 杨爱丽;地化学元素揭示的中晚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成壤环境演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姜雅娟;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泊江海子全新世植被和气候变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吕晓楠;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湖泊沉积物分析与环境重建[D];兰州大学;2014年
9 徐军强;北疆阿尔泰山地泥炭记录的全新世大气粉尘变化[D];兰州大学;2014年
10 李晓丽;定西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与人地关系演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65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6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