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液化玉米秸秆及环氧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玉米秸秆 + 微波 ; 参考:《河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的改善解决在实行制度创新完善,实现人与自然科学发展,和谐进步;转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主旨方向。本研究课题旨在将生物质(玉米秸秆)由传统原始粗放利用模式经技术创新,转化为能循化利用的高附加值新型材料,应对未来石油危机和化石资源枯竭背景下有机合成原料面临原料匮乏的局面。利用微波这种清洁高效能源对可再生储量大的生物质材料进行液化利用,符合当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路线。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生物质(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在微波作为反应能量源,在苯酚与浓硫酸混合液为液化催化剂条件下对固态玉米秸秆粉末进行液化。对玉米秸秆液化反应进行残渣率测定并比对实验条件,同时以红外光谱分析为手段研究其中新旧官能团吸收峰值变化情况,从而确定微波液化过程中生物质原料分子主要转变的情况。在取得玉米秸秆液化物后,在碱性环境下以微波为反应能量与环氧氯丙烷反应,提取制备环氧树脂。最后将提取的环氧树脂经过与固化剂与其他助剂结合,得到具备初步实用性的环氧树脂胶结剂,通过拉伸剪切等物理手段测试胶结剂实用指数。生物质(玉米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它有机物、无机物共同构成[1]。其主体构成成分具有难溶、难液化特性。在苯酚与浓硫酸混合液为液化剂作用下,通过微波穿透性的均匀加热,得以将玉米秸秆粉末初步液化。经过反复试验,初步发现在微波加热温度为160℃,微波加热时间为22分钟左右,反应原料液固比为4:1,时,实验过程中液化产物残渣率降到了最低值。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均容易导致残渣率反弹,即出现高分子液化再凝聚沉淀现象。通过比对不同液化温度条件下、不同液化时间条件下、不同液化液固比条件下玉米秸秆原料和液化物残渣的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液化残渣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均出现不同程度消失降解。初步印证了微波和苯酚酸性条件下液化反应的正向进行。而针对液化物进行的红外光谱分析则清楚表明,液化物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标志性官能团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酚羟基类官能团,说明微波加热的酸性条件下,苯酚酚羟基与纤维素等大分子降解物进行了反应。微波催化条件下所得玉米秸秆液化物,在经过酚羟基与环氧氯丙烷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复开闭环反应后,得以提取出环氧树脂。通过进一步后续实验工艺,制备环氧树脂胶黏剂,并对胶黏剂进行物理性能测试。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影响液化生物质环氧树脂胶粘剂剪切强度最佳工艺条件是具体配比为是环氧树脂:固化剂(聚酰胺):填料(碳酸钙):增塑剂(酞酸酯)为100:200:200:20。该条件下我们制备合成的环氧树脂胶黏剂粘结木条时的最佳剪切强度已经达到4.86MPa。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ust establish a complete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the most rigorous source protection system ,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 the responsibility investigation system , the perfect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ystem , and it is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ellulose , hemicellulose and lignin in liquefied residue were subjected to reaction under microwave catalysis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323.5;X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明;孙岩峰;李阳;张玉苍;;秸秆苯酚液化的工艺[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闫有旺;21世纪绿色可再生资源——生物质[J];贵州化工;2003年05期
3 胡芳;张友谊;邢娟娟;;年产80000吨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机理[J];广东化工;2013年13期
4 李愿杰;李智伟;;单晶硅中替位碳含量的常/低温红外光谱对比研究[J];东方电气评论;2013年04期
5 田玉平;邹爽爽;孔德平;谷国团;;萝卜木质素的提取及其抗自由基活性[J];化学研究;2011年05期
6 阎春绵;张忠厚;何领好;吴卫林;;绿色环保木材用胶黏剂的研究[J];化学与粘合;2008年05期
7 郑志锋;蒋剑春;戴伟娣;孙云娟;;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与应用(Ⅲ)——生物质热解液体燃料油制备和精制技术[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年05期
8 于玲;张海涛;;浅谈江苏省不同作物秸秆的多种形式利用[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年02期
9 高春波;李长玉;鲍红光;;联苯类液晶环氧树脂的合成研究[J];化学与黏合;2013年06期
10 朱显超;李改云;秦特夫;;生物质微波辅助液化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凌云;秸秆热化学液化工艺和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宋丽丽;白腐菌高效改性木质素促进秸秆酶解反应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青龙;高性能环氧树脂胶粘剂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8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7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