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苯达松在土壤中吸附与淋溶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7 21:17

  本文选题:土壤 + 苯达松 ; 参考:《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苯达松是一种现代农业中常用的选择性触杀型苗后处理除草剂。它在环境中的移动性很强,易光解但不易水解,对地下水资源构成严重的污染威胁。被吸附于土壤环境中的苯达松会在一定时间内被降解和转化,这是其最好的环境归宿。本文以宣城红壤、亳州潮土和砀山砂土作为供试土壤。根据OECD的标准采取批量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环境温度、pH值、土壤微生物以及金属离子等对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性能的影响。以期探明这些环境因子与苯达松在土壤环境中所产生的相关动态效应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有利于促进供试土壤吸附苯达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宣城红壤、亳州潮土和砀山砂土是安徽省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种类,经实验测定,这三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红壤偏酸性,潮土和砂土偏中性。这三种土壤对苯达松的吸附能力依次表现为红壤潮土砂土,红壤最高为25.06%。在饱和水土柱淋溶试验中苯达松的淋出量依次为砂土潮土红壤,红壤最低为54.15%。苯达松在这三种土柱的土层中分布也很少。由此可见苯达松在这三种供试土壤中的被吸附性均很弱,迁移能力很强,不易被固定于土壤中。改变电解质溶液的pH值,线性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更适合模拟此时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通过SPASS软件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回归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KOM),土壤粘粒(Clay)与土壤对苯达松的吸附系数Kd相关性显著。土壤粘粒(Clay)有显著的促进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作用,但土壤有机质(KOM)对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与淋溶迁移性质的作用影响要从多维的角度去考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及淋洗液pH值与Kd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对土壤固定苯达松的能力没有显著的规律性影响;土壤有机质(KOM),粘粒(Clay),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淋洗液pH值这四因子的组合与Kd的相关性显著度最高,说明这四种因素的协同作用才是影响苯达松在供试土壤中动态效应的最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也能够促进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降低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土壤中有机质(KOM),粘粒(Clay)和微生物促进农药在其中固定的主要原因是它们能够在土壤环境中提供更多的吸附位点,促进了农药与土壤颗粒之间的表面吸附。当实验温度从20℃升高至25℃,苯达松在供试土壤土柱中的总淋出率均提高了10%。因为在一定范围内升高环境温度,会促使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逆向进行,从而降低了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率,提高了其在土柱中的迁移性能。实验研究还发现,可能是由于金属离子与苯达松之间存在竞争吸附作用,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Na~+、Ca~(2+)、Mg~(2+)、K~+、Mn~(2+)、Fe~(3+)和Al~(3+)这7种金属离子对苯达松在土壤中的吸附均起抑制作用,不利于供试土壤对苯达松的固定。有关金属离子与苯达松之间竞争吸附的详细机理,以及各个金属离子对苯达松的吸附是否存在明显规律性影响差别还需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探讨。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s of bendpine on the adsorption and migration of bendpine in soil have been studied . Mn ~ ( 2 + ) , Fe ~ ( 3 + ) and Al ~ ( 3 + ) have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adsorption of bendpine in soil ,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mmobilization of the test soil on bendpine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3;X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佩琛;俞雪英;;薄层色谱原位扫描法测定苯达松含量[J];江苏化工;1985年02期

2 陈明瞻;王永兰;;苯达松的极谱测定[J];分析化学;1985年06期

3 向太和,杨剑波,黄大年;水稻突变体对除草剂苯达松敏感致死的机理研究[J];农药;2004年05期

4 王云生;孙明娜;高同春;陆徐忠;杨剑波;;苯达松及其代谢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同柱分析[J];农药;2006年02期

5 傅子俊;;薄层色谱分析除草剂苯达松[J];云南化工;1987年02期

6 ;50吨/年除草剂苯达松通过中试鉴定[J];江苏化工;1980年03期

7 岭昭彦;恒存阳;;苯达松的作用点与作用机理[J];农药译丛;1982年01期

8 黄锡斌;;新除草剂苯达松[J];农药工业译丛;1980年05期

9 ;综合信息[J];化学工业与工程;1993年03期

10 陈其商;苯达松生产工艺改进[J];江苏化工;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云生;孙明娜;高同春;陆徐忠;杨剑波;;苯达松及其代谢产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柱分析[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张集文;武晓智;涂巨民;潘刚;;γ-射线诱发水稻苯达松敏感突变的分子机理[A];中国核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富昊伟;王启钊;李友发;崔海瑞;舒庆尧;;水稻苯达松敏感型突变体嘉浙mA/mB的选育[A];第六届核农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核农学分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向太和;杨剑波;李莉;王永杰;黄大年;;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的电子杂交定位及基因预测[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云生;水稻bsl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杂交水稻混播制种中的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琼;表面活性剂对苯达松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2 戴庆丽;苯达松在土壤中吸附与淋溶特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祖迪;伽玛辐射创造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突变体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4 刘秋华;农林8号m苯达松敏感致死性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牛立中;除草剂苯达松的合成工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张德文;杂交水稻混播制种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7 王启钊;水稻苯达松敏感突变体培育与特征研究及CYP81A6基因的分子表征[D];浙江大学;2013年

8 张磊;水稻苯达松抗性基因Bel的精细定位与克隆[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9 朱磊;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精细定位[D];南昌大学;2005年

10 刘双青;水稻苯达松和磺酰脲类除草剂抗性基因Bel的载体构建与转化[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92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992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e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