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特征
本文选题:耕作侵蚀 + 耕作位移 ; 参考:《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6年01期
【摘要】:耕作侵蚀的过程机制和防治技术研究是我国现阶段水土保持科学与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关于小型旋耕机耕作的土壤再分布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应用磁性示踪法研究旋耕机等高耕作、向下耕作和向上耕作的土壤再分布模式和强度,查明耕作速度对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向下旋耕机单次耕作过程中均引起土壤同时发生向上坡和向下坡移动,且均导致土壤发生向下坡净位移;不同耕作速度时等高耕作和向上耕作土壤净位移与坡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向下耕作二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净位移量表现为快挡等高耕作(11.53 kg/m)快挡向下耕作(11.40 kg/m)快挡向上耕作(7.59 kg/m)慢挡向下耕作(7.33 kg/m)慢挡等高耕作(6.87 kg/m)慢挡向上耕作(6.29 kg/m);快挡时上下坡交替耕作的耕作侵蚀速率小于等高耕作,但慢挡时二者相当。旋耕机耕作相比传统耕作机具的耕作侵蚀明显下降,其推广应用对于防治紫色土坡地耕作侵蚀和土壤退化有重要作用。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mechanism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tillage eros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soil redistribution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mall rotary tiller tillage. The magnetic tracer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soil re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intensity of rotary tiller, downward tillage and upward tillage, and to find out the effect of tillage speed on rotary tiller tillage ero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ngle tillage process of rotary tiller in different tillage direction caused the soil to move upward and downhill simultaneously and both resulted in the net displacement of soil downhill.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net displacement and slope under constant and upward tillage at different tillage rates,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displacement and slope under downward tillage, and the net soil displacement was 11.53 kg 路m ~ (m) for fast tillage and 11.40 kg 路m ~ (m) for downward tillage. 7.59 kg / m) slow down 7.33 kg / m) 6.87 kg / m) slowly block up 6.29 kg 路m ~ (-1), and the erosion rate of alternating slope tillage is lower than that of equal height tillage. But the two are equal in slow gear. The tillage erosion of rotary tiller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tillage, and its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ng soil erosion and soil degradation in purple soil slope.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紫色土区耕作机具与坡面要素的配适机制”(41401301) 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耕作侵蚀的边界效应对土壤输送、侵蚀、补偿与平衡机制”(13zx7129)
【分类号】:S1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鑫鹏;;武夷山市紫色土的保护和综合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2 吴万刚;何飞飞;邹冬生;;衡阳紫色土区自然环境特点与植被生态恢复[J];作物研究;2011年06期
3 孙厚才;尤伟;;川东紫色土及母质水理性研究[J];人民长江;2012年01期
4 赵景波;贺秀斌;邵天杰;;重庆地区紫色土和紫色泥岩的物质组成与微结构研究[J];土壤学报;2012年02期
5 李太魁;王小国;朱波;;紫色土可溶性有机碳的吸附-解吸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6 何毓蓉,佐藤幸夫,和田秀德;紫色土土色研究[J];土壤通报;1990年06期
7 毛知耘,周则芳;含氯化肥合理施用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8 魏世强 ,刘陈 ,陈事荣;紫色土固锌数学模型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6期
9 史吉平;青长乐;;紫色土对6价铬的吸附与还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10 郭永明,汤宗祥;四川紫色土旱地退化及其防治[J];山地研究;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正银;;紫色土氮素转化与作物施氮效应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2 ;《中国紫色土(下篇)》出版获好评[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3 ;如何将剧烈流失的紫色土“包袱”变为财富?[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正银;;紫色土氮素转化与作物施氮效应研究[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何毓蓉;张保华;周红艺;朱波;;紫色土侵蚀产沙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6 骆东奇;魏朝富;谢德体;;紫色土表面物理化学特征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7 田茂芝;熊利军;蒋玮杰;张静媛;;川中丘陵区钙质紫色土(田)钾肥效益初探[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8 何毓蓉;张保华;周红艺;黄成敏;;紫色土的水土保持与持续农业环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黄利玲;王子芳;高明;余泺;张倩;;氮肥施用对紫色土活性酸与交换性酸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谢庭生;;湘中紫色土丘陵土壤资源保护系统及效益[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湖南省林科院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张灿明;紫色岩区种龙须草[N];湖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玄德;紫色土耕地质量变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2 李学平;紫色土稻田磷素迁移流失及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华;紫色土—作物系统对酸雨的响应与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付智勇;三峡库区不同厚度紫色土坡面水文过程及侵蚀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5 徐勤学;紫色土区主要农业活动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谌芸;植物篱对紫色土水土特性的效应及作用机理[D];西南大学;2012年
7 骆东奇;紫色母岩现代表生作用及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8 程冬兵;三峡库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系统紫色土水分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9 王小燕;紫色土碎石分布及其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10 陈晓燕;不同尺度下紫色土水土流失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23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2023399.html